西和“乞巧節”又稱“巧娘娘節”,是指農歷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獨由女性歡度祈福的節日。
每年農歷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西和縣未出嫁的姑娘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動,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巧,婚配如願,生活幸福。這就是在西和流傳1800多年,被稱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活化石的“乞巧節”。
西和乞巧節是一種集崇拜信仰、詩歌、音樂、舞蹈和工藝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日民俗文化活動。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跳麻姐姐、卜巧、送巧等諸多環節,還有祭神、迎水、照花瓣、跳舞、唱歌等內容。乞巧活動參與人數之眾、傳承之久遠在全國都具有唯一性,是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也是中國學術界認同的中國 “女兒節”。2008年,西和“乞巧節”被評為國傢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每年乞巧節期間,歌聲、舞蹈和鮮花就占領瞭城鄉每個角落。路上隨處可見 ‘拜巧’隊伍,走進任何一個村子,都能看到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
隆重的乞巧儀式
從六月三十日晚開始至七月初七晚結束,乞巧的全過程歷時7天8夜。內容豐富、儀式隆重。當巧娘娘像安放在神桌上以後,乞巧前的所有準備工作全部結束。一年一度的乞巧活動,就熱烈、虔誠、按部就班地開始瞭。
每年端午節,西和地區的少男、少女和兒童都有綁手革半的風俗。即把紅頭繩編成各種花樣系在腕上,謂之手革半,以此求得吉祥、平安。待到七月初七時再解去。而姑娘們的手革半還另有一種作用,那就是系到乞巧時,專為巧娘娘下凡過天河時搭橋用。據傳說,王母娘娘一說為玉皇用金釵在天上劃瞭一下,即刻出現瞭一條波濤洶湧的天河,將牛郎織女阻隔在兩岸。從此,巧娘娘下凡上天,必須先要搭一座天橋。搭橋需要好多繩子,與牛郎一起勞動的老黃牛,便跑到各村鎮告訴乞巧的姑娘:手革半是最好的搭橋繩子。
為瞭盡快搭好天橋,使巧娘娘能夠順利地渡過天河,走下凡間,乞巧時就有瞭手革半搭橋的儀式。在六月三十日下午迎巧儀式前,每個姑娘就將自己的手革半解下,一條接一條地連成一根長頭繩。如果這樣接起來的繩子嫌短的話,還可以用新頭繩以續不足。到時,手捧香盤的姑娘走在前面,其他人列隊跟隨。香盤內放有香、蠟、黃表等祭品和頭繩。來到村鎮外的大河邊,先由兩人分別站在兩岸,把頭繩橫拉在河面上。接著點蠟、炷香、焚表、祭祀跪拜。然後,大傢成排列隊、牽手擺臂齊唱《搭橋歌》。唱罷,站在河兩岸拉頭繩的姑娘同時松手,繩子即刻落入河中被水沖走。乞巧的第一個儀式至此完成。
從六月三十日晚9時左右,舉行乞巧的第二個儀式——迎巧。按乞巧習俗,各乞巧點迎巧的地點一般歷年固定不變。如城鎮多在離坐巧處較近的十字街口。村莊多在村外大路口或河邊。屆時,姑娘們著意打扮,穿戴一新,按每排四至五人列隊,人人手合胸前,各執燃香一支,手捧香盤的姑娘走在前面,其他人在虔誠、肅穆的氣氛中緩步跟隨。到達迎巧地點,照例祭祀跪拜。然後,大傢成排列隊,牽手擺臂,齊唱《迎巧歌》。唱罷,乞巧的第二個儀式至此完成。巧娘娘被虔誠、隆重地迎進瞭坐巧人傢。
祭巧活動,一般分集體祭巧和個人祭巧兩種。從迎巧儀式開始至送巧儀式結束,整個乞巧過程中,由專人負責,在早晨、中午、晚間三個時候,都要點蠟、炷香、焚表、跪拜。白天香煙裊裊,晚上明燭高照。所用香、蠟、黃表都是從集體籌資款項中支出購買的。這是通常的集體祭巧。西和縣長道、禮縣鹽關等地乞巧時,都要舉行一次隆重的集體供饌祭巧儀式,俗稱“轉飯”。
在7天8夜的乞巧過程中,最基本的活動就是“唱巧”。唱巧,即姑娘們齊集坐巧處,從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盡情地載歌載舞。以此表達夙願、抒發情感、展示才藝。
“乞巧歌”主要是以“娛神”指娘娘神為目的。歌詞有傳統和新編之分;曲調有正歌和副歌之別。演唱上除節前排練外,僅限於“乞巧節”這段日子,其餘時間誰也不再亂演唱。“乞巧節”是姑娘們的節日,“乞巧歌”是姑娘們唱的歌,屬於民間歌謠的范疇。就民歌的形式來說,它不是“山野之曲”,而是“裡巷之曲”,是一代代姑娘們集體不斷創作的結晶。它的歌詞和曲調如此之豐富,給異彩紛呈的節日註入瞭新的活力。
在乞巧的過程中,除舉行個人“針線卜巧”外,還要在七月初七晚9時左右,舉行集體“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圖案問自己的巧拙、禍福,俗稱“照花瓣”。西和地區乞巧時,在晚上的燈光下看巧芽水中投影圖案而“照瓣卜巧”。
照瓣卜巧開始時,所有姑娘手端巧芽碗分站神桌兩旁,先由乞巧組織者在神桌前照例祭祀跪拜,並默默祈禱:“請巧娘娘給黑眼的陽人賜個好花瓣,指一條手巧路。”禮畢,大傢齊唱《照花瓣歌》。姑娘自己碗底的投影圖案,被大傢確認為心靈、手巧、吉利、祥瑞時,心中十分高興,一定要將碗中的水猛喝一口,其意是使虔誠乞巧得來的這一切,真正為自己所有,長期在身上顯靈。然後把水倒掉,再盛半碗神水,重新開始下一輪的照瓣卜巧。照瓣卜巧活動在期待、興奮、歡樂的氣氛中進行著,歷時兩三個小時方告結束。
照瓣卜巧舉行後,說明7天8夜的乞巧活動即將結束。此時,姑娘們懷著惜別的心情,抓緊送巧前僅剩的一段時間盡情唱巧。在神桌前,你約四五人往來穿插唱一曲,她約四五人極足跳躍唱一曲,有時集體牽手擺臂唱一曲,此起彼伏,歌聲不斷。直至把所有乞巧歌曲反復唱到盡興為止。深夜12時左右,乞巧組織者很不情願地宣佈送巧儀式開始,姑娘們無奈地分站神桌兩旁,齊唱《送巧歌》。
送巧儀式後,7天8夜、無拘無束、歌聲不斷的自由、狂歡活動全部結束,姑娘們將各奔東西,一年內再難相聚。有的姑娘來年可能出嫁,再也不能參加陪伴自己成長,帶來無數企盼、歡樂的乞巧活動。想到這些,她們對巧娘娘和乞巧活動充滿瞭惜別之情,多數人唱著唱著便失聲痛哭,有的哭腫瞭眼,不敢回傢。又哭又唱,哭聲、歌聲匯成一片,在夜深人靜時顯得格外淒涼。
在送巧歌聲即將結束時,姑娘們全體跪倒在地,乞巧組織者手執蠟燭,將巧娘娘像點燃。烈火熊熊燃燒,火星點點飛耀,裊裊青煙,直升夜空。此時,姑娘們一起放聲啼哭,悲痛之聲,撕心裂肺。送巧儀式結束,姑娘們手牽著手,在不斷的唏噓聲中,穿越茫茫夜色,沿年年迎巧、送巧的老路返回。西和地區一年一度的傳統乞巧活動,也就此落下瞭帷幕。 12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