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納斯大佛寺文化旅遊節
每年的農歷“四月八”這天,座落在新疆瑪納斯河東岸的大佛寺如幻似影,原本清淸涼涼的仙境,剎那間就被來自四月八方的善男信女們所打破,看過紅塵和佛面,裊裊香火繚繞心間。因為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誕辰日及頌揚女性的春香節,同時也是甘肅、貴州、廣西、湘西、桂北、廣東等地的漢(客傢)、苗、佈依、仡佬、壯、彝、土傢、瑤、侗、水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一年一度的瑪納斯縣民俗文化旅遊節,便在大佛寺前如期舉辦,盛況空前。
悠悠瓊閣,巍巍紅樓,鐘鳴聲中祈福,恰似夢中遊。流水般的歲月,經過瞭多少溝壑坎坷,不忍回首相看,有幾多故事又不得不說。早在佛教盛行時的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佛教就己傳入新疆,北庭佛寺一直存在到十世紀下半期。那時的瑪納斯在唐寶應元年(762年)建西海縣,境內的烏宰守捉城,隸屬北庭都護府管轄,在祈福禱告的鐘鳴聲中,黙默守望著漫漫北絲綢之路。到瞭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瑪納斯屯田,內地漢族人口大量遷入,又促使佛教更加興盛。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建綏來城以後,即在城內建有大佛寺、文廟、關帝廟、城隍廟等,飾有壁畫,十分逼真,古樸典雅,佛像造型生動。據《三州輯略.建置門》記載:這些廟宇寺院均建於乾隆中期。《綏來縣鄉土志》中所言:今聞其周縣,本境祠廟勝矣。
閑雲悠悠走,時光靜靜流,古寺聽禪鐘,瑪河映月皎。歷史上的大佛寺廟會,是瑪納斯縣各廟會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內容最為豐富、參與信眾最廣、最熱鬧的佛事活動。小時候就聽爺爺講,父親就是四月八這天岀生,因而取小名“觀音寶”。每年的這個日子,一傢老小臨晨起床,趕往大佛寺,來時帶著虔誠的意念,要趕在日頭升起之前,點燃頭香,許下頭願,撞響第一聲鐘鳴。回傢時手執佛傢格言,信守承諾,嚴謹從事,守規做人。三天廟會期間,車水馬龍,縣城萬人空巷,齊聚廟會,唱戲、雜耍、習武,輪番登臺亮相;茶攤、飯棚叫賣聲此起彼伏;民間各類手工藝品,如剪紙、繪畫、糖人、泥玩、佈玩、繡花、面藝等,擺攤展示,圍滿瞭欣賞的人們。用純潔執守的願望捧起天邊的雲朵,就註定用心兩滋養尋常的生活。大佛寺的暮鼓晨鐘,早已飄進世代瑪河兒女的心海。它搭建的不隻是敬神求財、保佑平安的平臺,帶給百姓的也不僅僅是心靈的慰籍,更重要的是傳播瞭國學,讓中華文化優秀的種子播撒到北疆大地,建起瞭人們相互交流溝通的血脈相連的文化橋梁。然而,從清同治九年(1870年)到光緒二年(1876年),中亞浩罕軍匪幫阿古柏多次侵犯瑪納斯縣鄉,戰火持續時間長達近七年,大佛寺歷經戰火摧殘,雖屢建屢毀,終究沒能躲過戰火和人為的襲擾,那曾經唱醉瞭故鄉雲彩的梵音,慢慢散落在故鄉小路的塵埃中。至到戰爭結束,大佛寺才又續起香火,瑪河兒女記住瞭憂患,愛上瞭追和求。
點燃百年夢,樂得人心悠悠,揮灑復興路,喜得前程錦繡。2007年,瑪納斯縣將大佛寺遷址擴建,佛寺占地面積達150畝,建築面積達到15000平方米,主要有大雄寶殿、千王殿、地藏殿、觀音殿、藏經閣等建築組成。一眼望去,整座佛寺紅墻碧瓦、金碧輝煌,是北疆建築精美、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全疆最大的四層遞進式殿堂建築。經過幾年的努力發展,這裡已成為全疆傳統民俗文化展示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縣民俗文化旅遊節已在這裡舉辦瞭六屆。傳統廟會期間,各項民俗文化得到充分展示,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們匯聚瑪河東岸,逛廟會、賞碧玉、觀民俗、品美食、聽戲曲、遊濕地、踏春光,好不愜意。
虔誠的心靈獻上祈福祝願,盛世的節奏匯岀新音真情感。大佛寺的鐘聲依舊響徹瑪河岸,大平臺依然展示著精湛,不用問心中的執念是否堅定從容,歲月留下的年輪仍像火一樣熾熱,一幀幀一幕幕,正演繹著載入史冊的千古流芳。
瑪納斯,蒙古語為瑪納斯郭勒,“郭勒”即河,瑪納即巡邏,斯指人,意為濱河有巡邏的人。地處天山北麓中段、準噶爾盆地南緣,隸屬於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素有烏魯木齊“西大門”之稱。東距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市130餘公裡,距昌吉州政府所在地昌吉市91公裡。
瑪納斯是古絲綢之路北道重鎮,歷史上有“金玉之鄉”、“鳳凰城”等美譽。唐朝設置西海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建綏來縣,1954年改稱瑪納斯縣。瑪河文化、碧玉文化、鳳凰文化並稱為“瑪納斯三大文化”,同時還擁有“國傢濕地公園、國傢森林公園、中國碧玉之都、國際葡萄酒莊”四張名片。
上一篇:哈尼族捉螞蚱節
下一篇:湖南宜章“夜故事”巡街鬧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