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湛江端午節習俗

湛江端午節習俗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端午,即五月初五節,湛江的端午節也稱五月節,本地民間一般作為“驅邪鎮惡”之節。湛江端午節風俗是吃粽子、掛艾草、洗藥浴。從初一開始,農村群眾大多在居傢門楣上插艾條以“驅邪”,到初五亦有部分人在小孩子胸前掛香符(用花佈包香料做成三角形或動物形圖符)。

五月初一吃桃子,早上用艾葉揉汁放水裡洗臉,晚上用艾葉和其他藥草混合瞭煲水洗澡,初五殺雞、鴨拜神、拜祖宗,吃粽子,晚上同樣用艾葉煲水洗澡,賽龍舟。

在城市,從初一開始大街小巷賣艾枝、草藥,市民紛紛搶購插門及煮水洗澡,洗澡一般定在12時正。據說,用艾藥水洗澡能將邪氣及皮膚病沖走。

端午期間,天氣轉熱蚊蟲孳生,人們易生病。而艾草又稱灸草,為多年生菊科植物,莖葉均有特殊香氣,《名醫別錄》有對艾草的藥用記錄:味苦,微溫,無毒。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因此,湛江民間有在端午節艾草生長時節用艾草和其他草藥煲水來洗澡的習俗,除疾去毒。這些草藥主要是艾草、菖蒲、竹葉草、香茅、柚子葉、桃子葉、野薑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

初五日各地普遍吃五月粽,亦有部分地區舉行風箏表演或龍舟競渡,此活動與紀念屈原有關。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南北朝的梁吳均《續齊諧記》雲:“屈原子五月五日投汩羅而死,楚人哀之,於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後來,善良的人民群眾擔心粽子投入水中“為蛟龍所竊”,於是人們又改用楝葉包裹,以彩絲纏之。據說此二物皆為蚊龍所憚。楝葉是中藥,用以包粽子具有預防疾病的功能。

4月底開始 集市上就開始有小販運瞭藥草來賣瞭,5月初一那天 基本上街上賣菜的地方都擺上藥草,人來人往地買賣。

舊時,雷州人多習慣摘取櫓罟葉去刺,代替粽葉編織成鴨母、筆架、鍋蓋、橄欖、枕頭之形粽子(俗稱“餃侖”),取料粟米或糯米等制成(雷州市一帶粽子較大,稱為大粽。而東海粽更大更長,稱為腳筒粽)。按海康縣志註釋“櫓罟”一詞說:“櫓罟多生於田塍籬落間,隨處有之,唯生於沙土者高僅一二尺,不能成木,赤土高有丈餘,然亦廢材……

端午節活動,最有特色的要數廉江之古鎮安鋪。該鎮每年端午節期間均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活動,這一活動歷史悠久,長盛不衰。尤以近年來,活動的規模更加盛大,內容更為豐富,參觀者不僅有本鎮、本縣的群眾,還有許多外地來客,熱鬧非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