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黔四十八寨歌節
“四十八寨民歌節”是湘黔邊區苗侗人民為謳歌生活抒發情感而自編自演的民間口頭文化藝術,經過上千年的傳唱和演繹,現已成為我國民歌中的傑出代表。它是貴州天柱縣、錦屏縣和靖州縣為主的侗族、苗族群眾聚會玩山、唱歌、交友、戀愛的傳統民族歌會。共有歌場20餘個,每個歌場一年一節,形成多地區、多民族、多語言、多腔調,月月有歌會、處處有歌聲的繁榮景象。從2015年起,湘黔四十八寨歌節在貴州天柱、錦屏和湖南靖州三縣輪流舉行,地點選擇在舉辦縣最負盛名的歌場進行。
該節會因最初流傳於湖南與貴州交界的四十八個苗族、侗族村寨而得名,是湘黔邊界人民群眾業餘文化生活的縮影。主要分佈在湖南靖州縣大堡子鎮、三鍬鄉、藕團鄉、平茶鎮、新廠鎮和貴州天柱縣竹林鄉、坌處鎮、遠口鎮、社學鄉,錦屏縣三江鎮、茅坪鎮的民族村寨聚居區。
歷史上四大歌場(靖州四鼓樓、平茶四鄉所、中寨四方坡、竹林龍鳳山)名揚周邊,現已衍生為今天的巖灣、兩頭坳、巖寨、天華山、四方坡、龍鳳山、平芒、阿婆坳、涼亭坳、十八關幹田、石榴界、細草坪、三門塘等歌場。該節會歌曲內容豐富、唱腔主要有四大唱腔(河邊調、高坡調、青山調、阿哩調)。
2007 年被列為貴州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 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十八寨歌節是湘黔邊區人民群眾業餘文化生活的縮影。該歌節歷史悠久,據當地的史書、方志、族譜等記載和從流傳於民間的歌謠來推斷,四十八寨歌節起源於部落首領時代,至清雍正時期達到頂峰,清乾隆至民國時期走向成熟期,新中國成立後再興高潮,20 世紀80 年代後期逐步走向衰落,然後再經歷修纂集成的搶救、復蘇期,以及現階段的的弘揚、振興期。幾經興衰更迭,曲折發展,至今歌節在人們的心中依然神往。
貴州天柱中寨四方坡、竹林龍鳳山、茶亭四鄉所,湖南靖州四鼓樓四個歌場年代最久遠,場面最隆重,被譽為四十八寨歌節中“四大歌場”。經過歲月的洗禮、更替,曾經的“四大歌場”如今已演變為多個歌場。抱塘、天華山、四方坡、兩頭坳、龍鳳山、平芒、阿婆坳、巖灣、十八關幹田、石榴界、細草坪、麻陽、三門塘、溪口等是比較有影響的歌場。
距今已有1800 多年歷史的四十八寨歌節,既有源於對古代民族民間歌謠的繼承,也有對民歌、時令小調等的廣泛吸收。在演唱中,歌手隨機應變,巧妙穿插,沒有經過整理加工,直接演唱,純樸自然,顯出一種特有的簡約美和質樸美,表現出強烈的智力特征和原生文化特征。
月月有歌場,處處有歌聲,“四十八寨歌節”就這樣從農歷的三月唱到九月。兩省三縣的苗侗人們以歌傳情,因歌聯姻的事例數不勝數。如今的四十八寨歌節不僅是侗、苗人們的民族集會,是唱歌和年青人交友戀愛的傳統民族節日,更是被譽為“民族生態博物館”和促進邊界和諧的音樂紐帶。
上一篇:泉州浴佛節與勤佛日
下一篇:湖南麻陽“福壽紅糖文化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