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麻陽苗族節日習俗

麻陽月月有節日,或喜慶豐收,或祈求風調雨順,或祭祖祭神,或保留念想。這些節日,有一大半是源自三苗和荊楚文化遺傳,具有麻陽地域特色,但也有漢民族節日文化影響的痕跡。

正 月

過春節 習慣叫過年。逢人說賀喜,晚輩為長輩拜年,看燈(花燈、龍燈)看戲,十分熱鬧。

開財門 正月初一,雞叫時分,早起篩茶、上香、燒紙錢祭告神靈,鳴炮竹、開大門,提進先夜預放的捆柴,意即大年初一接財納福;接著外出擔水,謂之“搶頭水”。

擺茶 大年初一天亮後,重新佈茶祭祀,祭品除茶外,還有蒸熟的糍粑、印盒粑,早晨以粑和面(多為傢制露兜面)為食。擺茶連續三個早晨,到年初三止。傢裡中堂“傢先”前祭品一般一天不動,香火不熄;傢中祭祀除中堂,還有灶屋、大門口及各處畜禽欄圈;傢裡祭祀完畢,端“茶盤”到村寨井旁、土地屋、神壇前上香焚紙。

拜年 時興拜年,俗語:“初一崽女初二郎,初三初四亂天行。”一般初一當天少出門,舉傢團聚;初二郎女到嶽傢拜年;初三以後隨便拜訪親朋好友。古時晚輩給長輩拜年,需中堂擺茶,晚輩行叩頭禮,長輩給紅包封“押歲錢”。

送年 俗稱“過月半”,有小大之分。正月初十“小月半”,下午置酒肉“牙盤”,先傢中後村寨,四處上香焚紙;正月十五“大月半”,早晨備“茶盤”,從傢裡到村寨燒香紙,當天飲食與大年初一相同。意即年已過完,請各位神靈歸位。此後,人們即投入正常勞動。

也有勤奮山民,未等“送年”就開始農活的,俗語:“初三燒瞭門神紙,牙牙(爺爺)崽崽扒豬屎”,就是其寫照。

二 月

忌風雨 二月(或正月)雨水節氣時,麻陽有“忌風雨”的習俗。這天不挑水,不漿洗,不出工。據說這樣才會風調雨順。

驚蟄節 驚蟄節氣時,各傢各戶要用石灰或草木灰畫弓箭於大門前,屋前屋後四周點灰,以避蟲、蛇等毒物。備蒸粑為早餐,常撮粑塊糊傢中木柱、木壁等裂口處,到臨近果園將果樹輕砍一刀,用粑糊所砍刀口子,表示鳥雀吃瞭糯米粑,就粘住瞭口,再也不能禍害“陽春”(莊稼),謂之“封雀口”。

過社 即過春社。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農歷二月二十左右),麻陽過“社”(音同“傻”),傢傢戶戶用野蒿菜、野蔥為佐料,拌糯米煮“社飯”。此前一日,子女、親屬要持社飯、三牲祭品、香紙炮燭為先年或年內新喪的先輩祭墳,俗稱“掛社”。吃社飯前,常先給傢畜喂食,並在傢種果樹上砍一口子放一坨社飯,意即傢畜、果樹吃瞭社飯後心無旁騖地“傻長”,以期六畜興旺、秋收豐盛。吃社飯時忌泡湯,否則下大雨時傢裡的稻田就會垮坎,難以蓄水。過社當天,還時興在菜園種瓜果蔬菜,謂之“種傻瓜”,說是“傻瓜”長勢更好,收成更佳。

三 月

三月三 原為麻陽上山區傳統歌會,“三月三,茶泡裸幹”,茶樹林是青年男女踏青放歌的主要去處。後融漢俗“三月三,鐵菜煮雞蛋”,於傢中稍事祭祀,傢庭成員至少分吃一個煮雞蛋。也有人認為“三月三”是天王生辰,故多自發前往鄰近天王廟上香,形成天王廟會節日。

清明節 古時,苗族祭祀盤瓠。明代,始融漢習,祀祖掛墳。清明節當天“掛柳於門,戴柳於首,以避蠆毒,避除瘟疫。”清明節也是為祖先立碑的吉日。清明前後三天是祭祖掃墓佳期,曰之為“掛清”。由於種種原因連過年都無法聚齊的親人,清明這天都齊聚老傢,真正吃上一頓“團圓飯”。

四 月

過立夏 民間有俗語:“立夏不下,犁耙高掛。”意即立夏當天不見雨水,當年年成就不好,雨水不當時而影響耕作。立夏當天,農事初定,山筍新成,煎荷包蛋,采山間竹筍、野菜,祭祀祖宗神靈,祈禱風調雨順。

四月八 麻陽苗族傳統歌會。四月初八,青年男女早起打扮,盛裝趕赴歌場聚會。歌場一般在臨近村寨山坡上,屆時林間草坪情歌飛揚,未婚後生、妹子自由選擇對象,情結連理。此俗自19世紀60年代後,逐漸衰落。 123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