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陰歲時節日習俗

一、立春

立春是農耕早期準備的開始。此日迎春,清朝頗為隆重,有“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迎春於東郊”之盛舉。民國初期,此俗雖廢,但湘陰民間於此日,仍用紅紙書立“太歲尊神位”,焚香燭跪迎春人宅,並於門楣和神龕上貼((迎春接福”和“春至福臨”的紅紙貼。立春前後,有帶猴帽、穿馬褂,胸懷銅鑼,手持“春耕圖”挨戶敲唱送春(又名“打春”)的人,戶主照例用茶盤盛米以餉。1949年後,上述習俗基本廢除。

二、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又名“大年初一”,是事事求吉利、全民大慶大喜之日。湘陰俗稱“過大年”;其中正月初二到初四都包含在內。新中國成立後,改稱“春節”。

民國時,此日各戶設香案供品,敬奉天地傢神宗祖;大門左右貼紅紙春聯。 門扇貼“門神”或“和合”;門楣貼紅色春幡三片;雞塒、牛舍、豬欄均貼書有“六畜興旺”之紅紙;另以斛桶盛稻谷,以榆枝掛紅紙錢插其中,置於中堂,取“餘錢”之意。黎明,全傢齊聚吃團年飯”,席上加設碗筷,以兆添丁;不許破碗落筷,偶有不慎打破碗,則忙以“打發、打發”祝吉利;年飯要邊吃邊天光,預兆一年生活越過越紅火;席面酒菜超常豐盛,魚用鯖魚、菜用芋頭、青菜等,均取其諧音以祈平安清吉和發財。飯後,全傢著時裝彩服,鳴炮“開財門”(又名“出天星”)。“出行”:按當年“皇歷”(農傢歷)預報的大吉大利之方向定向。

回傢後,子侄向父母伯叔跪拜賀年畢,傢人或敲鑼打鼓、或打牌雀戰、或休息“挖窖”(湘陰人“睡覺”叫“困覺”,“覺”讀“告”音。“挖窖”取挖取窖存金銀財寶之意)。是日,有占風向以驗歲時豐歉之俗。謂“北(風)主豐收,南主歉和澇”。諺語有“大年初一發南風*,屋簷腳下爬蝦公”;又有觀天色明暗,以測全年晴雨之舉,說“明兆多晴,暗兆多雨”。1949年後,上述迷信色彩的習俗已經革除,然年初求吉利的觀念,已成俗信。

正月初二,親友交相拜年,俗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的規矩。平輩拱手一揖,晚輩跪拜。新中國建立初,部隊、機關有結隊“團拜”互相祝賀新年的。50年代後期,各級黨、政、軍領導向烈軍屬、五保戶拜年,一直沿襲至今。

往日“拜年”待客,繁縟糜費,先飲糖茶(荔枝甜酒蛋),繼而設冷盤飲酒,嗑瓜子、剝糖果、喝豆子芝麻薑鹽茶。80年代以來此風有抬頭之勢。

正月初五,謂“五窮日”。此日各傢停止拜年。尤忌女婿拜嶽傢,諺語“郎拜五窮(方晉“窮”讀“蟲”),越拜越窮”。1949年後,此俗有所淡化。

三、元宵

湘陰的元宵燈會,其主要內容是耍蝦子和“故事”(為群眾所熟知的歷史故事片斷)。

四、耍故事

有地故事、臺子故事、船故事、馬故事、高腳故事、高臺故事。大多以小孩化裝成故事主人。其中數量最多的“臺子故事”是在長6尺、寬3尺的木板上造型,或“林沖夜奔”、或“太白醉酒”等。每臺由左右各4人,抬行於大街小巷。

五、耍龍

城關地區比賽分紅、黑兩幫,按端午節金、紅、白(簡稱紅船)和老、賽、黑(簡稱黑船)兩組龍船所轄地區的人力物力角勝負。凡在某船轄區出生的,終身隸屬於該轄區,一傢父母兄弟夫婦異船而生的,此日往往因爭勝負而不和。一般是正月過瞭初五,紅、黑兩幫頭領分別秘密集會,籌劃本年賽事;立好壇(辦公地點),各自派出“報子”領數十人擁直徑約1米之大鼓,以大鑼大鈸相伴,挨戶大擂大喚派捐,各戶無敢異議。

正月十一、十三,兩派分別玩龍耍蝦子,隊列是:以流星火為前導,次為鯖、鱖、鰣、鯉四魚燈,最末以端蔸鼓和數百火把簇擁特大蝦子殿後,當街商店,鳴炮助興。

元霄晚上競賽進入高潮,大抵賽至二月。光緒三十四年(1908),互競至三月中旬,由知縣喬聯昌邀集雙方調停才罷休,此風廢時失業。1949年後始告禁絕。元霄之夜,不論城鄉,均以糯粉作元霄坨,徹夜燈燭輝煌。有豎十夜裡的火,元霄夜裡的燈”之諺;農村多耍龍,住戶嗚炮接龍,並於龍首披紅佈一綹以祈吉利。民國後期漸有以此斂財的。次日清晨,於江邊焚元霄燈以求退災。1949年後,玩龍風俗被革除,80年代後,玩龍以其慶賀性再度為城鄉所用。

六、社日

鄉民備牲酒,以同一“土地”所轄區域的居民,群聚而祭社神,飲社酒。是日宜雨,有。“春社無雨莫耕田,秋社無雨莫種園”之說。1949年後,已無此俗。

七、寒食培墳 清明掃墓

1949年後,此俗不存。80年代以來,又興“掛山認祖”瞭。掃墓慣例有“親墳不過社(立春五戊為春社),舊墳掛到三十夜”的規矩。

八、三月三

又名“踏青節”,民間習慣吃地棄煮雞蛋。現多為學生春遊日。

九、谷雨

農傢定為牛的生日,習俗以活泥鰍、菜油和雞蛋喂牛, 並停耕1日,諺有“牛歇谷雨馬歇社”之諺。

十、立夏

民俗吃雞蛋和糯米坨,有“立夏吃個坨,雙腳跳過河;立夏吃個蛋,鵝卵石踩得爛”的語。

十一、四月八

1949年前,民間有請道士誦“蟲蝗經”之舉。紮草船,敲鑼打鼓遊行田間,插紙旗於田中以“收”蝗蟲,部分群眾還在墻壁上貼“四月八,佛祖生,毛娘娘,請上天”的字條,意為送走毛蟲。漁俗稱此日“開海門”,鰣魚入江產卵,並於此日前後出現“龍王暴”(暴風雨);陶業弟子則於此B頭頂瓦龍頭,繞陶民住地遊行迎會,並大辦酒飯慶祝,以紀念陶業祖先虞舜帝君和蒲潭祖師。1949年後,此俗已經絕跡。

十二、端陽

湘陰是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江之羅國屬地。歲歲端陽,人們全傢出動,觀看龍舟競賽。城關地區龍舟競賽分紅、黑兩幫。紅有金、紅、白3條船,為城南、北、古門所有;黑有正青龍、賽青龍、黑龍船,多為東門、鎮朔門地區所有。龍舟下水前,要焚香奠酒祭龍頭;用豬油遍擦船底,配備好橈手,於五月初一下水練習,初五大賽。此時,江心爭標奪勝,兩岸觀眾顛犴助威。勝方,簇擁艄公擂鼓遊街,以致演成械鬥;也曾出現“一舟覆水十傢號”的局面。

1949年後,分幫派競賽之舉已禁。80年代以來,有領導的文明競渡之風在逐漸形成。此外,門懸菖蒲、艾葉避邪:飲灑雄磺酒;燒蚊香、吃粽子、取蟾酥;婦女伴丈夫領兒女去外婆傢拜節;傢中張貼“五月五日午時節,百般蟲蟻皆滅絕”的紙條;農民不耕種,有“人不歇端午逗人罵”之諺;同時,此日為商戶三節(端午、中秋、臘月)結帳之期。

十三、吃新

端午節後,逢農歷卯日或戌日(古有: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12神依次循環排列之制),湘陰鄉村俗例於此日邀女婿傢宴,宴前,先以新熟之禾,秈數枝蒸熟供奉祖先。1949年後,已無此種習俗。

十四、天貺節

農歷六月初六日,宗祠曬譜,神廟曬袍,居民曬冬季衣被;山居的,上山采消暑草藥;城關有設壇祈雨禳災的迷信活動。1949年後,迷信活動被取締。

十五、中元節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俗例在七月初一迎先祖,設神位於中堂。早晚供飯敬香,於十一、十三或十五日,燒包撤位。上述活動,有的是在祠堂公共舉行;地方佛教寺廟則行孟蘭盆會,誦經禮懺,賑濟無後繼人之孤魂,並於1 5日晚,在鄧婆橋放“河燈”,到時滿河“紙船明燭”,隨波飄忽。1949年後,此項習俗已革除。80年代後,部分城鄉居民中又時興“燒包認祖”。

十六、中秋節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晚上習慣對月吃月餅;餐間,牛肉炒茭白為時菜;民國28年(1939)前,城關此日有耍寶塔之習俗,當日在正廳用三峰窯瓦罐圈壘成七級浮屠,每級點植物油燈一碟,塔外用鏡面、染綠木屑等物佈山水景,置福、祿、壽三星於其中,上懸煤氣燈,配打擊樂渲染氣氛;又以當晚月之明晦定來年元宵之陰晴。有“雲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燈”的諺語。

十七、重陽節

重九登高,民國時已成各校的體育活動。:民間少有應景之舉。清末民初,有“九月菊花黃,先生定學堂”之語,說明此日系私塾教師受聘之時。今已不重此節。

十八、冬至

1949年前,各族宗祠祭祖吃冬至酒的舊風,今已無存。

十九、小年

又稱“小除”,即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民俗於此日大掃除,晚上點鍋燈,並備茶、酒、果品祭奉灶神。1949年後,迷信色彩已除。但自此日起,城鄉居民將室內外打掃得千幹凈凈過新年的習慣沿襲至今。

二十、除夕

農歷歲終之夜,湘陰叫“三十夜裡”。此刻爐火通宵達旦,全傢圍爐談笑,烤年糕、煮甜酒、嚼柿棗、嗑瓜子以享天倫之樂,俗名“守歲”。照例,此日大人要給小孩“壓歲錢”。不說不吉利的話,為防小孩亂說,於顯眼處貼“童稚之言,百無禁忌”的紅紙條;倉庫、牛舍、豬欄均燃燈點燭,叫“亮欄”、“亮樓”;掃地要朝內,垃圾存放不倒;兒童結伴提燈沿門喊恭喜,叫“送恭喜;放花炮、打鑼鼓、徹夜取鬧;臨睡前,放鞭炮、關大門,叫“關財門”;是晚,置米湯1碗,以測來年的旱澇;大年初一如看到米湯表面開坼,則年遭旱;湖區則於除夕和元旦各取水1杯以較輕重,來預測次年水勢。

1949年後,過除夕的迷信色彩已不存在。80年代以來,“三十夜裡”增添瞭看電視節目中的“聯歡晚會”之內容,節日的慶祝氣氛更濃。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