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桃江元宵節習俗
農歷正月十五日稱元宵節。自唐代開始,稱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合稱“三元”,所以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傳統習俗在農歷正月十五日晚上耍燈進入高潮,各類花燈齊聚,燈火通明如同白晝,所以元宵節又稱“花燈節”。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把桃江人淳樸、友好、喜好熱鬧、熱愛生活的鄉情、鄉風表現得淋漓盡致。
元宵節的第一件事是“吃元宵”。做元宵團子大都用糯米為主料。過去用擂缽或石磨將糯米和水磨成漿,然後壓幹水做團子,如今用磨粉機或打漿機碎料,省力多瞭。元宵團子有“生糊坨”和“熟糊坨”之分,生糊坨的元宵是用生米粉摻水做成,做熟糊坨的元宵,先用甑把米粉蒸熟成為米粑,再用熟米粑做元宵。用生粉做元宵,元宵外表要滾上一層幹粉,叫做“打粘粉”,以免元宵放在一起彼此相粘。不管做什麼元宵,裡邊都要有餡。過去一般用炒香的芝麻拌紅砂糖做餡,這種餡的元宵吃起來香甜可口。如今每年農歷正月初七、初八開始,市面上元宵攤子遍街都是。市面上的元宵有蓮子餡、紅棗餡、桂圓餡、桂花餡、五仁餡、橘子餡、菠蘿餡、草莓餡、哈密瓜餡、豆沙餡、巧克力餡、肉松餡、蔥爆牛肉餡、蔬菜餡等等,名目很多。
相傳元宵節吃元宵始於唐代,元宵團子象征中華國土完整,百姓合傢歡樂,所以當時人們稱元宵為“唐圓”。
元宵節的第二件事是“張燈飾”。相傳元宵節張燈始於漢代,當時漢明帝推崇佛教,下令上元節凡宮廷寺院一律“掛燈表佛”,後推廣到民間,成為重大節日。傳統習俗,農歷正月十三為“上燈”,商店集市掛出各種彩燈供人選購,細貌人傢和經濟拮據的人傢則自制花燈。先用竹篾制好骨架,然後糊上皮紙,再外飾彩色剪紙,安上舉把、底座,底座中央插上蠟燭,花燈即成。花燈形狀各異,有繡球燈、四方燈、八方燈、鼓形燈、柱形燈、梯形燈、錐形燈、魚形燈、蟹形燈、蝦形燈、五角星燈等等。
正月十四為“試燈”,這一天,各傢打掃衛生張燈結彩為正月十五鬧元宵做準備。正月十五為“正燈”。桃江歷來有“年三十夜裡的火,十五夜裡的燈”的說法,十五這一天場面最熱鬧,夜帷剛降,各傢就把張掛起來的大小彩燈裡的蠟燭全部點亮,燈體通明,五光十色,煞是好看。如今城鄉幾乎傢傢住上瞭樓房,元宵節這天,每傢樓下臺階、樓上走廊、樓頂天溝上都成排點上蠟燭,室內室外開滿電燈,夜晚燭燈相輝,宛若白晝,這時候,呈現在視野的,是一派“繁燈奪霽華”的壯美景象。
元宵節的第三件事是“鬧元宵”。元宵節這天下午五、六點時分,各傢主人紛紛持香燭錢紙鞭炮上祖墳山點燭放鞭炮祭拜先人,叫做“送亮”。送完亮回來用油浸黃草紙條或稻草把子在屋前屋後空坪隙地、菜土田間燒火,叫做“照蟲蟻”。邊燒邊祈禱說:“照死蟲蟻,照死蟲蟻……”據說照瞭蟲蟻的地方當年蟲蟻可大大減少。元宵節這一天人們最感興趣的是看耍燈、耍獅子、耍貓(虎)、耍龍等民俗節目。一支燈隊大約由二三十人組成,人人化妝揩臉,手舉燈籠、道具,敲鑼打鼓,另有不少孩童閑漢也舉燈加入其中,隊伍一條長龍,浩浩蕩蕩,好不熱鬧。耍燈先由領隊通報主東燈來瞭,燈一到,主東便開大門燃放鞭炮熱情迎接。
燈進屋的頭一件事是耍獅子。獅子由兩人合耍,道具由獅頭和獅被組成。獅子在鞭炮聲喔吙聲中咆哮著進堂屋,一通滾地繡球後便入主臥室、其他房間、屋舍四周、牛欄豬牢驅瘟退煞去瞭,緊緊跟進的節目是醜角三花子發白。發白大都是以順口溜的形式給主東拜年、贊美或勸勉主東,言辭大都風趣滑稽。隨後由旦角、醜角們上演地花鼓、劉海戲金蟾、漁翁戲蚌、推車跑馬、銀蝦鬧海、鯉魚跳龍門等節目,且歌且舞,翩躚如蝶,妙趣橫生。末瞭燈隊全體合唱:
“花鼓毑打得快又快,恭請主傢莫見怪。莫怪莫怪真莫怪唻,主傢新年發大財……”
唱畢,由主東打發紅包送燈到下一戶人傢。
耍貓的節目與耍燈不同,耍燈采用橫式結構,將表面上不相關聯的若幹故事平列起來構成節目的全部;耍貓采用縱式結構,以一個主要人物為中心,遞進式展開故事情節。在形式上,耍燈側重以曲藝表現節目內容,耍貓側重以武打推進故事情節。
再說耍龍。桃江地方的龍多為佈龍,傳統的龍分三節,各自獨立,龍腦殼張口吐舌,兩目圓鼓,頭上兩角堅挺,頷下長須飄拂。腰股筒的骨架為竹木混合結構,共九節,也有十節以上的,每節安有一個舉把。骨架由龍衣包裹,龍衣黃底,上飾彩鱗。龍耍什麼節目主要靠龍珠指令,節目有黃龍穿洞、白龍出洞、二龍戲珠、過龍橋、翻江倒海、海底撈月等。
正月十六為“下燈”。過去民間農閑外出耍燈、耍獅、耍貓、耍龍,“三分賺錢,七分賺呷”,演出從正月初二開始,到正月十六結束,演出時間長的一直持續到月底才收兵打道回府。如今大傢富裕瞭,耍燈、耍獅、耍貓、耍龍作為娛樂活動,旨在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下一篇:湖南桃江春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