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桂東民俗:二月二“麻雀節”
在海拔八百八十一米的湘、粵、贛邊界上,有一塊“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地方,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那就是素有“天然空調”之美稱的桂東山城。那裡茂林修篁、峰秀泉清、山花爛漫、空氣清新,又享有“天然氧吧”之盛譽……那裡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傳統節日——“麻嘰(雀)節”(桂東方言:麻雀叫麻嘰)。
“三月三”“四月八”、“火把節”、“盤王節”、“卡秋哇”、“歌婆節”,還有“薩噶達瓦節”、潑水節、“情人節”……我查閱瞭全國名民族的節日資料,唯獨缺少這個富有詩意的“麻雀節”。
詩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指的就是麻雀。雀,《說文解字》中釋為從小、從隹,依人小鳥也。這種體態輕盈、嬌小玲瓏、行動靈活敏捷,整天持東觀態度的小鳥,明代著名醫學傢在《本草綱目》中載道:“老而斑者為麻雀,小而黃口者為黃雀。棲宿簷瓦之間,馴近階除之際,如賓客然。麻雀故曰瓦雀、賓雀,又謂之嘉賓也……”你看小鳥不僅是人類的朋友,還是嘉賓呢。
我在希望的田野上看見過一群群飛舞的小麻雀,亦在五代西蜀“翰林待詔”黃筌的“寫生珍禽圖”中見過栩栩如生的小麻雀(圖藏故宮博物院)。也曾聽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比喻和“螳螂捕蟬,豈知黃雀在後”的諺語,也曾聽說過“小麻雀出國瞭”的消息……
相傳在很久以前,桂東一個小村莊裡有一位勤奮好學、心地善良的姑娘。長得像山上的杜鵑花那樣美麗,說話像林中的杜鵑鳥那樣動聽,村裡人把她叫著“杜鵑”姑娘。“杜鵑”姑娘能歌善舞、知種善耕,並掌握瞭很祖傳秘方與其它醫療方法。
有一年,不知為什麼很多人的臉上、眼眶圈等地方長出瞭一些黃褐色、咖啡色的斑點,在漂亮的臉蛋上無端地平添瞭一些復雜的內容。究竟是由於不辭勞苦、勤奮耕作而休息不足所致?還是經受瞭太陽光紫外線照曬過多的緣故呢?還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事使大傢感到非常苦惱。“杜鵑”姑娘四處奔波尋方覓藥,其效甚微。自己又悉心研制過一些藥方,其結果也不是佳,爭得她一時陷入瞭窘境。
一天,“杜鵑”姑娘進深山采集草藥,突然發現一條頭呈三角形的五步蛇(亦稱蘄蛇)爬在樹上,決定把一群羽毛未齊的雛鳥作為美餐。這蛇口吐長舌,呼呼作響,驚嚇得雛鳥亂叫起來,其尖叫聲非恐怖,眼看它就要爬到窩裡,“杜鵑”姑娘馬上大喝一聲,毅然拿起竹竿勇敢地沖瞭上去,那條蛇惡毒兇殘的五步蛇一下子被“杜鵑”姑娘的正久勇猛的氣熱所怔住,回過頭來瞟瞭她一眼,然後悻悻地溜入雜草叢中,轉眼間消失得無影無蹤。望著這群可傢的小傢夥,“杜鵑”姑娘意恐五步蛇卷土重來,就連窩帶鳥搬回傢中,安置在屋簷底下。
雛雀得救瞭,可“杜鵑”姑娘一想起祛斑這事,就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一天上午,她想著思著迷迷糊糊地伏在桌子上睡著瞭……睡夢中見到一位頭頂鳳冠、身著霓裳的仙女和藹可親地站在她的眼前:“‘杜鵑’姑娘,我乃丹鳳仙子。你冒險相求瑞禽雛雀。大恩無以報答,特來授你‘七白仙方’,為鄉親們解難助你一臂之力。仙方用白硼砂、白蠶僵、白丁香、白滑石等七味藥配制而成。那斑名曰‘雀斑’,此仙方有斑治斑愈,無斑可潤膚美容顏……然‘白丁香乃仙藥,凡間……’”。丹鳳仙子略思瞭片刻,然後到屋簷底下,撿瞭幾粒麻雀糞進來,“今已別無他法,我用神力將雀糞化為‘白丁香’。藥用之時,即生‘白丁香’之效,反之,仍是植物這肥料,須記……”言畢,化為一縷青煙就不見瞭。
“杜鵑”姑娘醒來,焚香朝天三拜。按照丹鳳仙子所授的仙方,一天一夜即把七味藥品配制而成。次日,把長有雀斑的鄉親們一一喚來治一個好一個。村子裡的小夥子一個個變得臉色紅潤、精神煥發、英俊瀟灑;姑娘一個個變得白裡透紅,風姿綽約,恰如朵朵出水芙蓉……有道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為瞭紀念丹鳳仙子,鄉親們將村後一座美麗的小山命名為鳳嶺,嶺上還建起瞭一個優雅的八角亭,名曰:鳳鳴亭。
12
上一篇:雲南宜良九鄉獵神節
下一篇:湖南桂陽民俗:中秋金瓜龍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