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縣“城關夜故事”是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群眾性文化活動,每逢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元宵期間,以單傢獨戶,或多戶聯合,或科局鄉鎮單位,或社區村組組織裝演夜故事。“故事”遊展時,火把通明,爆竹轟鳴,鑼鼓喧天,觀看群眾人山人海,萬人擠街。1995年,省文化廳授予宜章縣城關鎮為“夜故事藝術之鄉”,之後1996年、2004年、2007年由縣委、縣政府“兩辦”行文組織夜故事大會演。2010年,“宜章夜故事”成功申報為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夜故事”挑選有意義的民間故事、歷史曲故、新人新事等等,如八仙過海、揚門女將、智取宜章、抖大米糍巴、穆桂英掛帥、寶玉看西廂、工運領袖鄧中夏、植樹造林、隻生一個好……用戲劇手法將真人化妝、著裝、造型,配之以道具和場景,利用馬、板車、轎子、彩棚等,或馱,或推,或抬,將“故事”高高托起遊行展示,使觀眾見其型而悟其意,聯想其故事情節。其中用架、轎抬的,稱抬故事;用馬、騾、驢馱的,稱馬故事;故事人物自行走動的,稱走故事。其中馬故事在舊時很盛,現在已稀有瞭。由於“故事”活動時間在夜間進行,“夜故事”也由此得名。
傳承下來的夜故事,主題鮮明,內容健康,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民俗、民風。
取材於神話故事的有:二十八宿、八仙飄海、嫦娥奔月、三星高照、牛郎織女、七仙姑下凡、劈山救母、龍宮借寶、哪吒鬧海、觀音坐蓮、唐僧取經等;
取材於戲劇故事的有:薑太公釣魚、昭君出塞、桃園結義、孔明借箭、穆桂英掛師、薛仁貴征東、五虎平南、白蛇傳、空城計、平貴回窯、打漁殺傢、三請梨花等;
取材於民間故事的有:漁翁戲蚌精、張古董磨豆腐、毛國尖打鐵、撬兀、西巴爛抖碓等。
現代故事有:劉胡蘭、江姐、董存瑞、阿慶嫂、楊子榮、紅燈記、紅色娘子軍、雷鋒、焦裕祿、山村女教師、我們愛科學等。
此外,還有時新故事,多是把十二生肖擬人化,隨年而變,如雞年則《金雞報春》,豬年則《金豬賀歲》,虎年就有《虎虎生財》等。
故事、火把、鑼鼓鈸,稱為夜故事“三大件”。這些器具、制品,除服裝要根據故事人物專制外,其他都是取之於傢庭之現有,量財而行。“抬故事”的演員因需要勞力抬著走,一般選用聰明、靈活的童男、童女或少年。“走故事”或“馬故事”,演員長幼不論。舊時,能自傢裝演故事的人傢,表示其人財兩盛,子孫發達。因而裝、演故事成為當地一種榮耀。
“夜故事”這一習俗至少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至今有700多年的歷史。夜故事是健康、有益、祥和、向上的民俗文化。從它的孕育、衍生到發展,都立足於民俗、民風的土壤,它表達瞭各個時代的民眾,向往美好、安寧,祈盼興旺、發達的人本心願。古人如此,今亦如此。這就奠定瞭夜故事這一文化活動形式順應民心的基礎。它與黨的安定團結、和諧社會的主旋律相吻合。如:《天地人和》、《金雀送福》、《金豬賜福》、《歲歲平安》、《財神到》等故事,主題鮮明,寓意深刻,無不洋溢著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社會主義的深情厚意。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