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鄉節日習俗
一、春節
春節俗稱過年,為一年內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自農歷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元宵節,歷時二十三天,活動繁多,熱鬧非凡。
送灶神:臘月二十三,相傳為司命菩薩(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傢善惡之日,各傢各戶點鍋燈,焚香拜,祈求灶神奏善事、驅火災,同時送平時傢中奉祀諸神。送神之後,諸神不在傢,百無禁忌,開始忙年。但傢中如有喪事,當年不送神。
過小年,臘月二十四,合傢小宴,祭奠祖先,谷稱過小年。民間各種遊樂活動多從此日開始,俗曰“鬧春”。又,相傳此日高客子(老鼠)過年(亦有說過喜會),不宜吵鬧,應早睡,保持安靜。否則,“你吵它一天,它吵你一年。”
忙年:臘月三十前,“傢傢戶戶過年忙”,熬糖、打豆腐、打粑粑、打年貨、貼春聯、貼門神、貼年畫、打掃衛生。打掃衛生一般在臘月二十八,俗語曰:“二十八,洗邋遢。”
團年:臘月三十為大年,在外行人皆趕回傢中團年,俗稱“鴉鵲老鴉都有個三十初一”。團年多在上午,亦有天亮前或晚上團年的。團年前,先用豬頭、豬尾、大蒜敬菩薩,燒香鳴炮,然後閉門敬祀祖先,再合傢入席團年。席上唯團年魚不能食用,留至來年吃,表示“年年有餘”。吃團年飯的時間較平時吃飯的時間長,即使先吃完,也不能隨便下席。吃完團年飯後,開門納財,俗稱“開財門”。傍晚時分,上祖墳送燈亮。
守歲:相傳除夕夜晚,各路神仙下界巡視,清點人丁。為讓神仙知道人丁興旺,各傢各戶用在樹蔸生旺火,合傢通宵敘談,即使小孩要睡,也要睡在渣窩(灶前放柴草的地方裡,灶神會奉告各路神仙,此傢人不缺人頭)裡。俗語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你守菩薩爹爹一夜,菩薩爹爹守你一年。”
出行:正月初一拂曉,合傢穿上新衣,洗凈手臉,然後大開正門,選準方位祭拜天地,用柴蔸燃放鞭炮。出行畢,帶柴(財)蔸進屋,緊閉大門,俗稱“緊財門”。進屋後,媳婦給公婆篩糖茶或蛋茶,長輩接受晚輩禮拜,亦給年幼兒孫“壓歲錢”。80的代,城鎮多零點出行,中央電視臺午夜鐘聲響後,鞭炮煙花齊放,一片歡騰。
拜年:初一不出門,在傢拜父母,但若有親友先年仙逝,初一要前往拜祭,俗稱“拜新年”。初二拜丈人。初三以後親友鄰裡互拜,直到正月十五,俗稱曰:“有心拜年,十五不遲。”此間,獅子、龍燈、三棒鼓、道情、說鼓、地花鼓、竹馬等沿門鬧春。
送年:正月十五,過年結束,城鄉皆舞龍玩獅慶賀,傢傢戶戶吃元宵、點夜燈,又稱元宵節或燈節。解放後,農村僅點夜燈,顯得較平淡。城鎮較為熱鬧,煙花鞭炮,舞龍玩獅,張燈結彩,盛於解放前。
二、其它節日
社日:相傳農歷二月初二為土地神生日,鄉民多輪流做土地會,祭祀土地神,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上巳節(三月上旬第一個巳日)又稱踏青節,縣人多在此日遠足春遊。
清明節:清明節前三天或後四天,各傢各戶上祖墳祭掃,燒紙、掛幡、放鞭炮,謂之“掛山”或“掛清明”。但清明節當天不祭掃。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謂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各傢各戶插艾蒿,掛蒼蒲,包粽子,飲雄黃酒,城鎮寒龍舟。未婚或新婚女婿尤重此節,皆在此日拜走嶽傢。
中元節: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或“亡人節”,或“鬼節”。縣人甚重此節,俗語曰:“人小月半大。”初十前接新亡人,十二三日接祖宗,皆備豐盛的醮飯。十四前送亡人,包封紙錢,書寫列祖列宗姓名,傍晚焚燒。十四或十五晚上做孟蘭會,放河燈,點天燈,祭祀所有亡人。
中秋節:中秋節俗稱“團圓節”,或“八月十五”。傢傢戶戶吃月餅,合傢團圓會餐賞月。為人婿者皆在此日拜走嶽傢。
冬至節:冬至節後,氣溫下降,宜醃制臘肉臘魚等臘菜,各傢各戶開始殺豬宰羊,醃制臘肉、臘魚,準備過年。
上一篇:福建漳浦佛曇鎮端午風俗
下一篇:河南林州春節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