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嘉禾民俗:袁傢田崗頭四月八黑飯節
四月八黑飯節的由來
嘉禾縣袁傢鎮田崗頭村,地處五嶺餘脈黃牛嶺東麓。
清嘉慶年間,鑄鄉嘉禾縣袁傢田崗頭村有三位補鍋匠(經考證為兄弟),開創出用矮爐熔煉鐵水倒(鑄造)犁頭的技藝。田崗頭村從此逐漸變成瞭倒犁頭的鑄鄉。
據《郴州地區志》記戴:清嘉慶五年(1800),村民13人合資開辦鑄造廠,產犁頭、鍋、鼎,銷藍山、臨武、桂陽等縣。可見,從那時起,田崗頭村鑄鐵業已興。由於田崗頭的漢子吃苦耐勞,品德高尚,勇於自強創新,經過二百多年的傳承和創新,創造瞭精湛的鑄造工藝,積累瞭獨具鄉土特色的鑄造文化,其鑄造產品基本占領瞭湖廣地區(含湖南、廣東、廣西、江西、貴州甚至雲南)的大部分市場。這些市場,年年都由村爐昌會作標,批給由五至七人左右組成的、傢族式合夥的爐頭小組去經營。每年春節剛過,村裡的男子漢留下妻兒老小挑著爐子、風箱及犁頭模具,分別到外鄉市場開爐倒犁頭。
陽春三月後,農村田犁完瞭,農民們不需要犁頭瞭,加之暑天來臨不便進行高溫作業,鑄犁漢子也便返鄉務農。從此以後,爐昌會便制定瞭過四月八黑飯節的傳統規矩,要求村裡在外“倒犁頭”的男子漢這天一定回傢來,與妻兒、叔侄、兄弟相聚,孝順父母,暢敘別情,追思祖先,光宗耀祖。待中秋節後天氣涼快時,再重返外鄉市場恢復生產。傢中的女人們知道男人要回傢來,她們準備豐盛可口的美食,給辛苦近半年的男人們調養身體、品嘗傢鄉美食。久而久之,就形成瞭具有濃鬱鄉土特色的四月八吃黑飯習俗,這一天也成為田崗頭村人的一個盛大節日。
獨特的養生美食:黑飯
黑飯,是鑄鄉在下湖廣倒犁頭中摸索出來的一道能清熱解毒的美食。節日前,村裡的女人們按照祖上流傳下來的習俗,把山上能清熱解毒的楓木樹、金銀花、涼糖籽樹、糯米籽樹、野柿樹等樹木的新春第一輪嫩芽嫩葉采摘回來,用井水浸泡,待井水變黑後,用黑水泡上糯米。到四月初八這天,村裡的女人們穿上時興的新衣服,拿著簸箕和裝有浸泡糯米的盆,去井邊淘洗泡好的黑糯米,煮出清涼可口的黑飯。四月八日這一天,鑄鄉各傢各戶都吃黑飯,而且還要邀請親朋好友和外地商客、知名人士前來品嘗可口美食,歡度四月八佳節。據說,一九五三年,時任嘉禾縣縣長王子臻,在革命先烈李國柱的遺孀王成英陪同下,來到鑄鄉田崗頭村過四月八節,探望從湖廣回來的鑄造師傅們。不久,縣政府就組織瞭以鑄造大師、時任村爐廠會會長雷貴季為首的一批師傅,在塘村圩創辦瞭地方國營嘉禾鑄造廠。
鑄鄉田崗頭村四月八吃黑飯,意義深遠:一是黑飯代表黑色的鑄鐵,吃黑飯就是要後代子孫牢記祖宗創業之苦,下湖廣之艱難;要子孫們繼往開來。二是倒犁頭是一項又苦又累又臟的高溫作業,鑄鄉的男人時常在爐火邊上烤,這天吃瞭清熱解毒的黑飯,就能清除身上的火毒。三是借四月八吃黑飯,宴請親朋好友,廣交四方商客和名流,提高鑄鄉的黑飯美食,人民美德和犁頭優質的知名度。
四月八田崗頭村人傢傢吃黑飯,人人吃黑飯。村上還流傳著“四月八,傢傢黑,哪傢不黑,鬼來刻”的諺語。
黑飯節祭祖活動
祭祖是黑飯節的一項重要活動。由於清明時節,鑄鄉田崗頭村男子漢都分散在各地,所以這個祭祀祖宗的習俗,便安排在瞭四月八黑飯節這段時間進行。
田崗頭村的祭祀,是浪漫的鄉情美食文化和宗教的神文化相輔而成的傳統孝文化。四月八日煮出來的黑飯,第一碗是供奉祖宗和菩薩“天子老爺(關公)”。這尊“天子老爺”,爐頭祖師的形象,由時任村爐昌會會長“恭請”到所住的廳屋裡,早晚燒香叩拜,祈禱“天子老爺”保佑鑄鄉各個爐頭小組爐火昌順、人財平安。解放前,年年都要給“天子老爺”換新裝,做三天三夜道場。每三年要重塑金妝,做七天七夜的道場。各爐頭小組都給天子老爺戴帽披彩,保佑爐爐昌順人財平安。傳說這尊“天子老爺”很靈,隻要虔誠焚香祝告,就會顯聖保佑。久旱不雨時,抬著“天子老爺”去太陽下遊行,就會大雨傾盆。田崗頭村人敬奉天子老爺,不但會長傢早晚香燭供奉,其他村民也均來敬香朝拜,鄰村也有不少人也來祭拜。神臺座上長年香火不斷。
祭祖的主要活動是“五月掃墓”。農歷四月,漢子們返鄉後,村爐昌會便籌辦五月大掃墳墓的祭祀活動。田崗頭村是由塘村鎮砠背村分支而來的,相傳明朝末期,砠背下裡洞雷祖開、雷祖盛(無後裔)兩兄弟來到蓮塘洞山沖裡放鴨,看到田崗頭這個地方,有兩條山沖(帶下沖、炭沖嶺)夾著山澗小溪像蒼龍戲水一樣,和發源於臨武琶溪龍口井的泮溪河相遇,形成瞭一個坐北朝南、風景優美的田園山崗。於是,雷祖開兄弟就在這個山崗上的神下灣(雷墓窩)紮下窩棚落瞭腳,並且娶瞭鄰居李傢灣李氏姑娘為妻,在山崗下的“鰲魚上沙灘”的沙子坪上建村立業、開辟田地、繁衍子孫。
在統一祭祖前,先在村民中選出禮士團,制定祭祀儀式。在村小學裡挑選數名執事,進行訓練。同時,由禮士中文學水平較高的“土秀才”寫出祭文,祭文是四字一句,要求寫得通俗流利。全村統一掃墓祭祖這一天,村民們都集中到雷氏祠堂裡叩拜祭祀祖宗。當時祠堂裡立有一個很大的傢神臺,雷氏每個歷代祖宗都有個牌位。祭祀儀式隆重莊嚴,由禮士司儀後,村民中輩份最大又老的主祭跪拜在前頭,接著是陪祭,再就是村民。兩邊執事按禮士的司儀進行上香敬酒儀式。祭祀完畢,才整隊上各祖先墳頭掃墳。這時村民們穿上時興的新衣裳,戴著禮帽,攜帶洋佈傘。有的還騎著高頭大馬,坐著大轎。沿路吹吹打打,鳴鑼放炮(四眼炮),每到一個祖墓墳頭,村民們都要按輩分依次跪拜。每到一處都給當地村民發送糍粑和賞錢。掃墓完畢後,男丁們集中在祠堂裡歡聚一堂,吃清明酒,分糍粑。若生下有男丁,其父必須溫一壺酒獻給主祭人,主祭人當場錄下姓名、生辰八字,留存檔案,以備錄入族譜。
切磋鑄造技藝
鑄鄉田崗頭村師傅們的技藝交流,是四月八鑄造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分別近半年的鑄造師傅們回傢過四月八,他們相聚在一起暢談別情,介紹所在地方的人物風情和在倒犁頭中遇到的難題,亮出自己的拿手產品(含犁頭模型)給大傢欣賞評論,並且探索或研究大型的、精密的工藝鑄件生產方法。如廟裡的大鐘,又大又重,表面上還有許多花紋。在當時的條件下,每爐最多熔鐵水一百來斤,要倒個上千斤的大鐘是很不容易的,並且大鐘必須厚薄均勻才能發音宏亮,要精雕細刻才能琢出精美的圖案花紋及各種文字。鑄造大鐘確實是各爐頭小組師傅們的技藝比賽。看誰雕刻的花紋圖案紋理清晰,看誰溶煉的鐵水質量好。通過競賽,選拔技藝高強,手腳麻利的大師承擔大鐘制造任務。據考證,廣東韶關市南華寺廟裡的千僧鍋,就是鑄鄉田崗頭鑄造師李長賜匯集在粵北倒犁頭的各個爐頭小組精心協作鑄造的,由於工藝太高深復雜,未能全部完工。解放初期的一年四月八節,回鄉的各爐頭小組相互協作,在祠堂邊的沙子坪上,開爐鑄造瞭一個煤氣機的大皮帶輪,當時還得到瞭縣政府的表揚。
拿出自己的拳頭產品,是鑄鄉人的榮耀。每年四月八,鑄鄉田崗頭村總要拿出一二件比黑飯還珍貴的鑄造產品來。這也成瞭鑄鄉一年一度的四月八黑飯節的特色。
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四月八黑飯節,還是田崗頭村人娛樂的佳節。鑄鄉人講江湖義氣重武德,借黑飯節之際,吃美食,品美酒,以武會友,切磋武藝,那是常有的事。當然,比武隻是點到為止,不傷和氣。鑄鄉人好學習愛鉆研,回得鄉來,研讀書本,欣賞名勝,學文化,比書法,講故事,賽詩歌,洋溢禮樂之風。鑄鄉人熱愛生活,天性樂觀,飯飽酒足之餘,納涼聊天,或品茗,或弈棋,或賽球,或舞蹈,男女老少,其樂融融,一派祥和之氣。
上一篇:湖南嘉禾正月十五鬧元宵節習俗
下一篇:“含山軋蠶花”新生命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