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羅田節日習俗

羅田人文歷史悠久,四時八節傳承有序,鄉土風情特色鮮明,民間文化五彩紛呈。羅田的四時八節繼承傳統節日,以農歷為序,以農事節令為主,穿插祭祖、酬神等內容,糅合本地生產、生活的特點舉行節慶活動,地方氣息濃鬱。主要節日是春節(包括小年、大年、元宵節),其次是清明、立夏、七月半、中秋,還有春社、花朝、端午、半年、重陽、臘八等。

春節:羅田人把春節叫做“過年”,從頭年臘月二十四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都是過年的時間。每年一進臘月,傢傢戶戶都忙著置辦年貨,縫新衣、殺年豬、磨豆腐、扯掛面、打糍粑,還要除揚塵、洗衣被、鋸劈柴、紮龍燈、寫春聯。春節期間,人們放下農事,舉行一些祭祀活動,接客算賬,走親訪友,看戲觀燈,非常清閑自在。春節實際上既是農民辛勤勞動一年的物質和精神補償,又是來年繼續辛勞的休整。

小年:羅田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主要是送灶神和接祖人。鍋灶是羅田人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具,傳說有灶神掌管,民間稱為“司命菩薩”,替天帝體察民情善惡。過年時,灶神要上天宮述職,人們擔心他隱善揚惡,在天帝面前誇大人間的壞事,使天帝降禍於民,就虔心誠意地恭送灶神。送灶神時,點燭燒香,擺放糖果糕點,鳴放鞭炮,叩頭作揖,祈求他上天多說好話,莫說壞話。接祖人是一種祭祖的方式。在傢裡擺上一桌酒菜,以雞、魚、肉作為三牲,燃燭焚香,放鞭燒紙。一傢之主虔誠敬酒,口念敬語:“某祖某妣,回傢過年。”司酒三巡,然後上飯。接罷祖人,全傢人才圍坐酒席,開始享用年飯。以往還有一項禮儀,傢長要親往祖人墳臺,彎腰屈背,作恭請之態:“某祖請回傢過年!”現在一般沒有這樣的形式瞭。

大年:羅田大多數人傢在臘月三十過大年,也有少數姓氏傢族定在臘月二十八。過大年這天,分別有清早吃年飯(又叫“還福”、“吃團圓飯”)、貼春聯(還貼門神、福字)、夜晚吃談年飯、守歲等項內容。年飯過去在清早吃,有人說是防止陌生人闖入,不吉利;有人說是防止討債者上門,影響全傢人團圓。

羅田人的年飯很富實,一般都傾其所有。羅東羅南用碗缽裝菜,弄個十碗八碗。羅西羅北用掛鍋席,有十幾樣菜肴下鍋。吃年飯前先敬祭祖先,燃紅燭,焚香煙,燒紙錢,放鞭炮,跪拜禱告,敬酒上飯,禮儀莊重。吃年飯時,全傢男女老少相互敬酒讓菜,氣氛融和。為瞭增強過年的喜慶色彩,傢傢戶戶帖對聯,有的人傢把所有門窗都貼上,有的人傢隻在大門旁貼一副。除對聯外,還在大門上貼門神,門神有的是唐朝兩位開國大將軍秦叔寶和尉遲恭,有的是哼哈二神仙。在大門頭上倒貼福字,在廳堂門上貼財神和連年有餘的年畫。三十夜的談年飯與早上的“還福”差不多,菜肴豐盛,氣氛熱烈,不過再不必敬祖瞭。守歲是在吃談年飯之後。

傍晚,各傢各戶在自傢門前堆放柴草燃燒煙火,此習俗相傳願為反抗元朝殘暴統治的聯絡信號。在傢裡火塘中燒旺火,表示日子越過越紅火。羅田山區人特備幹樹兜和劈柴作為三十年火的燃料,勝利一帶流傳民歌:“老米酒,蔸子火,除瞭皇帝就是我。”年火旺瞭,全傢人圍坐火塘,邊吃瓜子花生邊談天,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守歲一直到深夜才“納福”(上床睡覺)。“納福”前,放鞭炮“封門”,表示一年圓滿。現在,隨著社會生活的改變,守歲一般不燒年火,而是打開取暖器,全傢一起看春節晚會節目,時到夜晚十二點,燃放煙花炮竹迎接新年。

新春: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是新春,主要活動通常是探親訪友,羅田稱作“拜年”。 正月初一放鞭開門,稱為“出方”,早餐是糍粑肉面。早飯後,鄉鄰四舍相互拜年,塆落裡鞭炮聲此起彼伏,十分熱鬧。從正月初二起,親朋戚友串聯拜年,大路、村道上穿紅著綠的拜年客絡繹不絕。根據拜年客人親疏主次,選擇合適的日子吃“開張飯”,筵席豐盛,一般都添人進口。新春時,民俗表演活動廣泛開展,有龍燈、獅舞,有采蓮船、蚌殼精,有玩大頭、趕柳絮,有說古書、唱小戲。金龍彩獅先走傢串戶,“喝旦頭”拜年,然後在塆子寬敞處表演節目,男女老幼都興高采烈。

元宵節:正月十五,也稱“團圓節”。這一天,羅田時興看花燈、蕩十五。白天,人們有的集中到街市或大塆子,看龍燈、獅舞、采蓮船等表演;有的到集市閑逛或購物。晚上,傢傢戶戶點起亮燈,晝夜不息。有民謠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燈,過瞭十五沒洋經。”傍晚,到祖先墳墓前“送亮”,擺放供品,點上蠟燭,焚燒紙錢,叩頭祭拜。晚餐有的是酒宴,有的是吃元宵。

春社: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有官社、民社之分。民社為二月二日,俗稱“土地公公生日”。村民端著供品和香紙火炮,到塆前或畈中的社廟裡祭祀,祈求風調雨順。社日時,羅田盛行吃軟萩粑,稱為“社日粑”。 軟萩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葉柔而絨,撕開可拉絲。用它與糯米粉糅合做粑,呈暗綠色,有一種清香美味。軟萩粑有甜餡、咸餡兩種,甜餡是黑芝麻糊與紅糖拌合的,咸餡是臘肉丁、醃菜與香蔥拌合的。

花朝節:二月十五,民間傳說是“百花生日”。但羅田是山區,這時還很少有花朵開放,無花可賞。羅田南部地區時興吃“棉花坨”,寓意是棉花豐收。這是一種用嫩蒿糅糯米粉做成棉花果形狀的食物,有甜餡或咸餡,蒸熟即食。

清明節:清明既是農事節日,又是祭祀上墳的節日。清明時節,羅田農村開始犁田打耙,為春耕作準備。這一天,人們備辦香燭火炮、紙錢紙花、酒菜供品,到祖先墳墓祭拜。清除祖墳的雜草荊棘,清溝排水,在墳前插花燒紙,跪拜祈禱,盡顯孝子賢孫的本色。

立夏節:是重要的農事節日。此時,水稻、棉花亟待苗秧下種,小麥、油菜即將收獲,是大忙季節的開始。羅田西部、北部尤其重視立夏,傢傢戶戶割肉打酒,殺雞扯菜,大吃一頓,稱為“杠腳肚子”。

端午節:五月初五稱小端陽,五月十五稱大端陽。羅田沒有大江大湖,所以不劃龍舟,隻有“插艾”和“吃粽子”兩種習俗。羅田艾葉豐富,田頭地角隨處可采。人們把艾葉紮成把,掛在門頭窗簷,據說可以避邪,實則是去暑熱、殺病菌。羅田人還將艾葉晾幹保存,經常用來泡水給小孩洗澡,保健效果極佳。羅田的粽子實際上就是糯米坨,以糯米加上紅豆泥、棗泥、肉丁、蓮米、花生之類的佐料制成,用荷葉或芭蕉葉包裹,清香可口。

半年:羅田人以六月六為半年,有“嘗新”的習俗。煮新米飯,吃時令鮮菜,還采摘早熟瓜果,既賞新又嘗新。羅田時興“送半年”,即未婚夫向未婚妻送半年禮,除魚肉蔬菜、衣帽鞋襪外,蒲扇必不可少,以此表示婆傢關心未來兒媳,要過好暑熱炎天。

七月半:本名“中元節”,羅田俗稱“七月半”,羅西、羅北最為看重。古代在此日舉行盂蘭會,招待亡魂。羅田的習俗是“燒包袱”和“潑水飯”。燒包袱就是燒紙錢。把印好的紙錢包成方形小包,包多少由主人傢自定,一般有十幾個至數十個。包面寫上收用紙錢者的稱謂,俗稱“號包袱”。用柴火架起包袱,放鞭敬酒後點火燃燒。包袱有兩種,一是給主人先祖的,二是給孤魂野鬼的,一方面是孝敬祖先,另一方面是施舍遊神,其用意是廣求平安,去禍免災。“潑水飯”是準備一些酒菜飯食,在戶外祭奠孤魂野鬼,把酒水飯菜倒在野外,讓其享用,使孤魂野鬼不進屋裡犯事。

中秋節: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以“團圓”為主題,飲菊花茶,喝團圓酒,吃月餅,賞明月。向親友師長贈送果品、月餅,禮儀深濃。古時有“摸秋”之習,趁月色去田間地頭偷摘別人傢的瓜果,以此作為遊戲,也無人責怪。

重陽節:九月初九,自古就有登高、賞菊的習俗。親朋戚友邀集一起,或登高望遠,或賞菊品茶,樂趣良多。今為老人節,活動更為豐富。

臘八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過去是以五谷雜糧為主,煮一鍋秥粥,清香四溢,讓人口味打開。現在通常以秈米、糯米、紅豆、花生、蓮米、紅棗、栗米、肉丁等原料熬制,又稱“八寶粥”,口味和營養極佳。傳說古時,一個富傢子弟敗傢瞭,時至臘月,饑寒交迫,就用掃倉的一點五谷雜糧熬瞭一餐粥,活瞭命,又重新發傢。後來,他每年臘八這天就用五谷雜糧熬粥吃,並以此告誡子孫要勤儉致富。從此之後,吃臘八粥就成瞭一種民間習俗。

羅田以往還有各種廟會、傢祭之類的習俗慶典活動,由於時世變遷,趨於消失。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