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湖北竹山民間七夕“掐敲影兒”民俗

湖北竹山民間七夕“掐敲影兒”民俗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七夕乞巧節的民俗,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我們從以上資料中看不出來古人如何乞巧,用什麼方式或者通過什麼載體乞巧,以及古人都乞瞭什麼巧?!

然而,竹山民間的乞巧活動卻能夠看得見,摸得著,並且人人都可以直接參與乞巧活動之中。

自古來寶豐民間就有農歷七月七日夜晚乞巧風習。一是極目高天,(虛幻的)想象著觀看牛郎織女在天河鵲橋相會的情景(各自用自己的戀愛婚配經歷予以補充,恰如欣賞傳統戲曲之時的審美觀照心理);二是相戀年輕男女可以半公開約會——在葡萄架、絲瓜架、苦瓜架下幽會,“由頭”是這樣可以聽到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時的知心悄悄話;成人後的姑娘都可以公開活動的活動便是“掐巧影兒”。

所謂“掐巧影兒”,就是掐來細嫩的葡萄藤、絲瓜藤、苦瓜藤的纖細尖端,或者是將粗藤剝開外皮,象篾匠劃竹篾一樣撕開成細絲條備用。然後,洗凈一隻碗盞,盛滿潔凈清水,在天氣清明、月華中天之際,於戶外放一小桌,把清水碗盞置於桌上,掐一截細藤兒在手,心中對天許願,問詢上天,本姑娘未來的丈夫是幹什麼職業的人?然後極其慎重的把細藤丟入碗盞之中。(如果是雨天,就在自傢堂屋大桌上對著燈光照樣進行)。

細藤丟入碗盞裡,由於月光或者是燈光的輝映作用,細藤就在碗盞水波蕩漾中,立即顯示出各式各樣的投影造型來,有的像毛筆,有的像鏵犁,有的像錘子,有的像竹笛,有的像油條,有的像兵器……不一而足。姑娘們便根據那投影造型預測到、也相信瞭自己未來丈夫是幹什麼行當的人。撩撥得掐出好巧影的姑娘要高興很多時日,也惹得掐出不好巧影的姑娘從此愁眉不展。姑娘們各自在自己傢前廳和後院掐巧影,當然自傢人都會圍攏觀看所掐的結果,鄰居們也會互相串門觀看各自所掐的結果。所以說掐巧影是大眾共同參與的民俗活動。

實際上,現實民間的掐巧影兒民俗活動,早已不是單一的用以預測婚姻的民俗活動,而是作為男女老少都樂於參與的趣味性活動。由此也可以證明七夕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