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浠水的春節習俗
春節有接祖宗、送灶神、吃年飯、守歲、出方、拜年、吃元宵、玩龍燈、猜謎語、送財神等習俗。
春節,即農歷正月初一。浠水過年時間實際是臘月二十四至正月十五。二十四稱小年,臘月三十和正月初一為大年。
接祖宗 送灶神
過年瞭,生人要過年,也不能忘瞭死去的祖宗,要將他們都接回傢過年。還要送灶神上天言事。傳說灶神菩薩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使者,職責是審視倫理道德,觀察民情善惡。每年臘月二十四夜回天宮述職。故祭品除魚肉豆腐外,還特置糍粑、米糖,意在以此粘住灶神的嘴和牙,讓他隻講好話不講壞話,報喜不報憂。祭畢,揭去舊灶神像,換上新像,並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從此夜起,灶頭上點上菜油燈,一直到正月十五。小年後傢傢忙著辦年貨,經濟困難戶就有些無所適從,農村曾流傳這麼一首民謠:“年來瞭,是冤傢,兒要帽,女要花,媳婦要勒兒(頭飾)走娘傢,爹爹要辣肉供菩薩,婆婆要糯米打糍粑,急得當傢的把頭抓,逗得小孩笑哈哈”。
還福
即吃年飯,又叫團年飯。浠水習俗有臘月二十八日和臘月三十吃年飯兩種。有的地方早晨吃,有的晚上吃。早晨吃年飯通常起得很早,有的吃完瞭,天還未亮,寓意人勤春早。年飯酒菜特別豐盛,先祭祖,再聚餐,一傢人共享天倫之樂。臘月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也叫除夕,自古以來為傢人團聚之日,在外的人,無論多遠,一定要趕回傢裡。盡管酒菜豐盛,不需要主食,然而傢傢都要煮一大筲萁米飯,足夠全傢人吃三天,以此表示\”年年有餘\”。
守歲
臘月三十晚,一傢老少圍坐在火堂邊\”守歲\”,用最大的松樹篼子作燃料,火越旺,預示著明年的日子越紅火,誰傢的樹篼子最大明年養的豬就最大。一傢人談笑風生,其樂融融。小輩祝賀老人添福添壽,長輩要給小孩\”壓歲錢\”。等到半夜子時才放鞭炮封門就寢,但傢中主事的青壯年要守到天亮。
出方
也叫出天方。初一大早,先祭拜祖先,然後打開大門,燃起長長的鞭炮,名曰\”出方\”。有些地方還到村前的小廟祭拜土地神,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拜年
早飯後,青年和小孩帶著禮品給傢族及親友中的長輩拜年。
從初四起,人們開始玩龍燈、舞獅子、劃彩蓮船,而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燈會,則將喜慶祥和的氣氛推向高潮,於是“年”也就結束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