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海口節日習俗

海口節日習俗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一、春節

海口人稱春節為“過年”或‘‘做年”。從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大搞衛生起,到一月十五日元宵止,歷時22天,都屬過年期。其中從十二月三十日吃“團年飯”(俗稱“圍爐”)起至初三夜止,叫“大年”,十五日元宵叫“小年”或“年仔”。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各傢各戶都用新掃把或竹枝將房屋內外上下全面打掃,清潔桌椅、床鋪、被子、蚊帳等,換香爐,夜晚備酒果設祭,為“灶公”送行。有的是日修灶、粉刷墻壁。

除夕貼對聯、年畫和“利市”紅紙,男女老少洗澡後換上新衣服。下午各傢以“三牲”或“五牲”祭祀祖先,供畢,全傢吃團圓飯。入夜燈火通明,.直至初四天亮,此稱“發燈”,取“發財添丁”之意。三十夜,不少人還要“守歲”,終夜不眠,直待到初一大年降臨之時,爭先燃放人年喜炮,意為“迎春接福”。接著由晚輩向長輩叩頭、行禮,祝賀“添福添壽”,長輩給晚輩“壓歲錢”。

大年初一,全日都“吃齋”,寄有“清凈潔白”之意。是日禁忌很多,不挑水,不掃地,即使爆竹碎紙盈庭,果皮紙屑滿地,也不能掃除。不相罵,忌無意打碎碗碟、器皿;忌女人串門(怕添“女”不添,“丁”)。逢人都講吉利話,甚至嬰兒拉屎在母親的褲子上,也隻能說“有食有使”(海南話“使”與“屎”同音,雙關語“有錢花”)。

初一至初四日,親戚朋友相互拜年,問候請安。多數傢庭都備有水果、糖仔、餅幹等,作待客用,還有意買捆甘蔗和一些柑、桔等甜果,取“傢庭甜蜜”之意。

初二是出嫁的女子帶丈夫回娘傢“拜年”的日子。女婿上門拜年時,嶽父母設宴招待,並用紅紙包糖果、甜饃等食物給女兒做“迎路”。

初三是大年的最後一天,有做甜饃的,有煮甜糯米幹飯的。是日吃甜食,圖個一年甜到底。此外,春節期間活動很多。初五土生日,以三牲祭祀土神。此日不耕地,不動土,不掃地,以免驚動土神;初七人生日,上午以三牲祭拜先輩在天之靈,望其在陰間保佑子孫平安。是日,不幹重體力勞動,傢傢吃粉絲、面條,寓意人生“福壽綿長”之意。初九天生日,即天皇玉帝的誕期,海口俗稱“老爸生日”。是日凌晨一點鐘左右,以清茶、素果祭奉天皇,當天全傢吃素,以示對玉帝的敬仰。

解放後,民間賀年習俗基本不變,封建迷信內容有所減少。機關團體組織開展一些文體活動以及茶話會等歡度節日。黨、政領導人還在春節期間向英雄模范、烈軍屬、困難戶和老幹部、老工人和老教師以及堅持生產、工作的職工進行慰問。80年代末至90年代,出現以電話、賀年卡拜年等新風尚。

二、元宵節

農歷元月十四至十六日為元宵節,其中十五日最為熱鬧。解放前,全市大擺花燈,亦稱“燈節”。花燈有紗燈、絲燈、紙燈、魚燈、龍燈、宮燈等。其中以傳統的“走馬燈”最為精彩,公廟祠堂都必吊掛一盞。有買的,也有自制的。“走馬燈’’造型美觀,制作精致,技藝巧妙,由於燈堂中有“騎馬”、“撐油梨傘”、·“放銃”、“打鑼”的模型圖像,當點燃花燈裡的油燈,就產生熱氣,驅轉紙燈,圖像栩栩如生。“走馬燈”的內壁,還繪有各色各樣的戲劇人物,或梅蘭菊竹、詩詞名句。元宵節日,廟中香燭、花燈、結彩,由上年春節以來生男丁傢捐資籌辦,由出生最早的第一號男丁(俗稱丁酒頭)傢長牽頭負責。每丁制作土燈一盞,置於廟中,人們一看燈數,可悉全村一年所生男丁之數。

元宵之夜,燈月交輝,人人提燈。燈滿街,人如潮。有演戲、燈展、故事會、舞龍、舞獅、踩高蹺、打扮故事人物遊街等活動,鑼鼓喧天,歡聲達旦。元宵節,民間還有祭祀祖先和吃湯圓的習俗。

解放後,海口元宵燈會漸廢,80年代初,府城鎮恢復元宵燈會。換香(1986年改換花)活動,海口市青年男女多往府城鎮參與或觀看換花,市內幾乎不舉行傳統民間活動。

三、清明節

清明節,祭祖掃墓。海口人祭祖叫“做祖”,以一戶或幾戶為單位的稱“己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的稱“眾祖”。傢傢戶戶均備好金銀寶燭、炮竹、冥衣、冥幣和三牲供品到先人墳墓拜祭。

祭“己祖”,是先在傢中“神位”前排好“三牲”、茶至飯,燒香點燭,排好祭品,人人跪拜。後到先人墳墓清除雜草、添土。然後,把所備好的幹飯、雞、豬羊肉和白酒供排在墓碑前,燒香點燭,禱告先人保佑,扶持子孫發傢致富,平安幸福。

祭“眾祖”與“己祖”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凡同姓氏的宗族都參加,人數多,規模大,有的上千人。祭品規格高、數量多,非常隆重、熱鬧。解放後,民間祭掃墓墳習俗基本不變。1966~1976年,祭祖活動驟然減少。80年代開始恢復,祭品不斷變化,除銀寶香燭外,還有紙制小轎車、摩托車、電視機、電冰箱等。清明節期間,中小學校多組織學生祭掃革命烈士墓,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四、端午節

端午節,海口郊區有包粽子的傳統習俗。粽子用糯米加餡包成,有肉粽、豬蹄粽、叉燒粽、臘腸粽、蛋黃粽等。

節日,傢傢戶戶門楣上插艾葉、菖蒲,門檻上灑點雄黃酒,借以“驅鬼”、“避邪”。午間民眾多到大海、江河洗澡,俗稱“洗龍水”,以圖吉利平安。海甸、白沙等村在海甸溪開展賽龍舟活動。晚間,傢傢戶戶大人小孩均在傢洗“艾水”(即艾葉煮水)凈身,以驅風健體。

解放後,端午節封建迷信色彩已淡化,吃粽子、“洗龍水”、賽龍舟的習俗猶存。

五、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海口民間稱之為“七月半”,也稱“鬼節”。民間從農歷七月初一至十五日止,禁忌很多,如不能理發、裁購新衣服,更不能造宅、搬遷新居或結婚等。解放前,每逢過節,海口商人和一些居民捐募錢財,請道士、和尚和尼姑在美舍河旁(今市七中,後移至居仁坊)搭臺設壇,升掛道旗,念經做法,賑濟死鬼亡魂。·十五日黃昏時,傢傢戶戶均在自傢庭院圍插香火,擺好豬肉、雞、鴨蛋和酒水,燒金銀香燭、紙衣服和陰府紙錢等,佈施鬼魂。尚有部分居民還到市郊外燒香點燭,擺酒肉,佈施野鬼,求送野鬼歸陰府,保民平安。解放後,民間仍沿襲舊時習俗。

六、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小孩以餅祭月。節前,親朋互訪,常以月餅相送。節日祭祖,吃團圓餐。晚上小孩用竹盤盛大餅,餅中插香,拜月賞月,聽老人講“玉兔嫦娥”、“廣寒桂樹”的故事;或者裝扮月娘演戲。此俗解放後60年代廢除。

七、冬至節

海口居民冬至祭祖,供品一定要有“甜丸”、糕點;部分居民掃墓,與清明相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