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浙江嘉興古竇涇村七夕節習俗:香橋會

浙江嘉興古竇涇村七夕節習俗:香橋會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在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

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制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征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七月七香橋會形成於明末清初,由當地秀才倡導而起,其後規模逐漸擴大。1959年,香橋會被歸為“迷信”而遭禁止,直到1978年才恢復。它向來深受群眾歡迎,每次參加者達數千人眾。

農歷七月初七,浙江的民間叫做“七巧節”或“乞巧節”。相傳,每到這一天,成千上萬隻喜鵲都要飛到天上搭成一座鵲橋。讓銀河兩岸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

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對他們不幸的遭遇寄予瞭無限的同情。在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每當七夕節這天,方圓十裡八村的男女老少,都要聚在這裡敬香趕會,俗稱“香橋會”。與眾不同的是,香客們在歡度節時,還用檀香給牛郎織女搭一座香橋,讓牛郎織女共度美好良宵。

古竇涇村塔香橋,一大早就開始準備起來。起初,附近村莊的香客都各自在傢忙碌著:有的用紅綠紙包裹檀香;有的將一尺來長的線香十支一束,紮成裹頭香;還有準備粗官香或其它物品的。爾後,各傢各戶攜帶禮品從四面八方聚攏而來,搭香橋的儀式便正式開始瞭。隻見幾名手藝精巧的香客,用裹頭香搭一座約5米長、50厘米寬的香橋,橋的欄桿是用雙支粗官香裝成的,並繞著彩色毛線作裝飾。

橋的正中,堆著人們送來的檀香包,不一會,這些紅、綠紙包便被搭成一座精美的香亭。香亭的東西兩側各掛著一副對聯,一聯是“一年一度七夕會,依依難舍話別離。”另一聯是“雲影當空兩水平,蕭簽何處玉人來。”

香橋搭成之後,人們又陸陸續續送來一串串金光閃閃的元寶錠(紙紮),堆在香橋上。隻見香橋紅綠相間,金碧輝煌,宛如一件精美的工藝品,煞是好看。多少年來,人們的祝願和希望,都堆在這座香橋上,不知裝載著人們多少美好的思念和向往。

入夜,各村香客圍聚在香橋前盡情觀賞,然後將香橋點燃,焚化為五彩繽紛的焰火。人們仰望著群星閃耀的夜空,想象著牛郎織女正踩著自己獻贈的香橋,從銀河兩岸趕來相會,便獲得極大的滿足。皓月當空,碧霄如洗,歡歌笑語撒滿在他們盡興歸去的鄉間小路……

七月七香橋會數百年來代代相傳,沿襲至今,它反映瞭人類古老的星宿崇拜習俗,為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提供瞭寶貴的研究素材。七月七香橋會在舊時表現瞭人們向神靈求取心靈手巧和忠貞愛情的願望,如今仍是民間最富浪漫色彩的廟會文化現象之一,起到瞭增強傢庭凝聚力、勸人為善等正面作用。它寄托瞭民眾美好、樸素的願望,廟會中的各種民間表演藝術既娛神、又娛人,因此有著不可取代的精神價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