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河曲清明風俗

河曲清明風俗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踏 青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每到這時春和景明,草木吐綠,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機。所以自古就有踏青的活動。有詩為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踏青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能在青山綠水間放松心情、陶冶性情,何樂而不為?村裡的人自不必說,早已領略瞭春的風光。他們往田裡送糞,到地裡掏玉米、高粱茬子準備春耕。和煦的風兒輕撫著人們的臉頰,淅淅瀝瀝的雨絲浸潤著廣闊的田野,小草綻放出喜悅的笑臉,樹木賣弄著柔美的身姿,小鳥和他們親切地對話。一切都是新的,春天孕育著希望,令人欣喜若狂;“人勤地不懶”,隻要辛勤耕耘,必有豐碩的收獲。

城裡的人也不甘落後,男女老少三三兩兩相跟著、談笑著,到鄉間遊玩,聽山泉低吟、鳥兒歡唱,看春陽送暖、流雲飄蕩;徜徉在濱河大道,與垂柳相依,和青松合影;漫步在小園曲徑,小樹向他們招手,盆花聽他們情話;走進生態植物園,“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迎著勞動者的笑臉,收獲內心的歡欣和快活。多情的黃河水曲曲彎彎向前蔓延,輕輕的漣漪蕩漾、光亮閃閃,把春的信息傳得更遠更遠……

踏青,多麼心曠神怡,多麼令人神往!

吃寒食

過去,每逢寒食節前,傢傢戶戶都要做攤黃兒,河曲人直接就叫“攤畫”(權且用這個字代替吧),因為口語中分不出a 和er,兒化和聲調一變,就更富有地方特色瞭:仔細看看那食物上面,凹凸不平、紋理有致、色彩美觀,也確實像似一幅美麗的圖畫。現在,河曲大街上早已賣開瞭攤畫。我小時候,母親的攤畫是用水磨子磨成糜米糊糊來做的。把碾子上碾下的糜米挖上兩碗,提前一天用水在瓷盆子裡泡上。

第二天不明就開磨瞭,將那個黑瓷大盆放在上炕棱邊,上面放上豆腐架子,再把水磨子放置在架子上弄穩當。把泡好的糜米連水帶米用小湯匙舀上,在水磨子上圍成糊糊,之後需把糊糊倒騰在小點的盆子裡蓋好,打包在鍋頭起,等待發酵。為瞭發得快點,就往裡兌點漿米的酸湯。過上大半天等糊糊發瞭,就可以兌上堿面或者蘇打攤畫瞭。糊糊要稀稠適當,以掛不在勺頭子上為宜。堿面或蘇打要適量,放多瞭發黑難吃;放少瞭酸味刺鼻,不招人待見。倘若往糊糊裡再放點糖精攪勻,做出的攤畫就更香甜好吃瞭。當然,也可以直接用米面拌成糊糊來做,這樣做出來的攤畫和經過水磨子洗禮的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烙制攤畫的鏊子俗稱“畫鏊子”,用生鐵所鑄,分鏊身與蓋子兩部分。鏊子底部鑄有三隻矮足,鏊身呈圓形,鏊面中間凸起,光滑黑亮,周邊隆為碗楞圈兒狀;蓋子為覆碗狀,蓋頂有環或鈕,便於提放。烙制時將鏊子放在灶爐上,待鏊底烤熱後,先用油麻團塗擦鏊面,再用勺子將適量的米糊糊舀上倒在鏊面頂端,糊糊自然向四面流下,侍弄均勻後再加蓋烙蒸。約兩三分鐘後,隻聽鏊內水汽呲呲作響,表示攤畫已熟。這時取下蓋子,用鐵匙將攤畫鏟出,放在箅子(凈屏子)上降溫。出鏊的攤畫色澤金黃略焦,絨軟筋道,香甜可口,令人垂涎欲滴。

做攤畫要嚴格掌握火候。火力不夠,費時;火力太猛,易糊。後來我成傢瞭,也買瞭一個畫鏊子,每年都做攤畫吃。

過去每年到瞭清明節前一天,傢鄉人大多要吃寒食,其中最多的就數攤畫瞭。現在想來,也是非常富有情趣的。

除瞭攤畫,寒食還有煎餅、面魚、面人人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