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寧都石上鎮元宵民俗活動
每年的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寧都石上鎮民俗文化活動最為集中的日子。元宵節期間石上鎮風情民俗蔚為壯觀。
割雞
石上村是石上鎮政府所在地,距寧都縣城19公裡。歷史悠久的石上村,族譜上宋紹興二十二年就對這個村有過記載。在石上村,最為隆重的民俗叫“割雞”。正月十四、十五連續二天才能完成“割雞”的整個程序,“割雞”時直接參與者有幾百人、看熱鬧者則要以萬來計數。
相傳,漢唐時期,石上就有人居住,有個叫李長貴的大戶人傢一直沒有生育過。盼兒心切的妻子,有一天夢見自己在村南的河邊看見一座漢帝廟,跪下叩拜後就懷孕生子瞭。妻子把夢境告訴丈夫後,李長貴激動地說,真如夢中,我就去那兒建座漢帝廟,年年朝拜。當年果然應驗瞭這個夢,石上村也建起瞭漢帝廟,不僅這兩夫妻,連全村的人都認為有靈驗,紛紛拿著香燭,抱著大公雞去廟裡朝拜。更富有傳奇的是,李長貴的兒子後來又生瞭三胎,每胎都是雙胞兒子,這位興奮極至的老財主,又虔誠地在廟周圍種瞭六棵樟樹,直到今天,我們還能看見存留的三棵百年老樟樹鬱鬱蔥蔥。還在廟旁建瞭一坐人行長木橋,取名“代渡橋”,以方便梅江東西兩岸的人前來朝廟。
石上“割雞”的對象是頭年生瞭孩子的人傢‘親朋好友在農歷十四這天都要送一大掛爆竹去做客,外婆傢還要請嗩吶隊助興。農歷十四的石上村是處處鳴鞭炮,處處聞鼓樂,整個村子處於一片歡樂的海洋之中。元宵日,還盛行石上最富特色的燈彩表演。
“馬燈”隊伍要上場:“馬燈”裝扮成瞭象征皇宮裡的5匹駿馬,用竹蔑紮成的馬架,有馬頭、馬身和馬尾,人就套在其中駕駛。紅、花、黃、白、黑五種花色的馬奔馳而出時,任何人都不得阻擋,它寓示著石上人的馬到成功之意。
“龍燈”隊伍也要上場:披紅紮彩的龍燈表演著打滾、搖尾、擺動,龍盤玉柱,龍搶玉珠,龍擺龍門的各種動作。
“擔燈”隊也要上場:生瞭兒子的人傢要做一排安放6盞大燈(象征六個雙胞胎兒子)的擔燈。旁邊還有兩個孩童提著兩盞小燈(象征著有兒有女子女雙全),一路鳴鞭放炮奏樂,遊村遊傢進祠堂。
正月十五下午的四點過後,是石上村驚天動地的一段時光。石上村的六傢祠堂上堆滿瞭用竹篙串起的爆竹,與土銃鳴響的同一時刻,六傢祠堂的爆竹如千帆竟發同時點燃。點爆竹的人、看熱鬧的人,在振耳欲聾的爆竹聲中,在彌漫不散濃鬱的硝煙中,在歡天喜地的鼓樂聲中,盡情地釋放著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豪邁,渲泄著火紅年代火紅日子的喜悅。
數以千串,甚至數以萬串計數的鞭炮,要燃放半個多小時,爆竹聲中地上散落著一片厚厚的爆竹紅,人們的頭發身上也沾滿瞭星星點點的爆竹紅。在祠堂鳴完鞭炮後,紅光滿面,紅屑滿身的石上人,“龍燈”領隊、“扛燈”成串、“馬燈”壓陣地又吹著號打著鼓放著鞭炮地開始瞭環村巡遊。好一個恢宏壯觀的場面。
燈彩
元宵節是石上人最熱鬧的日子,絢麗多姿、饒有情趣的燈彩更為石上鎮添色不少。相距不過十幾裡、幾十裡的村落之間,村村都會玩燈彩,村村的燈彩又都不盡相同。江背村盛行“扛燈”,做工的精致靈巧,不亞於得過國際榮譽的贛縣田村劉盛涵;城頭村有“花燈”,燈籠裡紙紮的觀音和麒麟折射著城頭人“夫妻恩愛,子孫代代傳承”的美好願望。
與石上村不同的是,曾坊村藉玩“橋邦燈”烘托著村人添丁添人的喜慶。隻要村裡哪一傢人去年生瞭孩子,不管第一胎還是第二胎,不分男孩女孩,都要列入紮制“橋邦燈”的行列,哪一傢去年娶瞭媳婦進門也是添口添人地列入紮制“橋邦燈”的隊伍。
“橋邦燈”是在一根長4.5米的“橋邦”上,紮十盞架子燈,燈座上有安放蠟燭的座孔,架子周圍用紅紙、白紙貼封,雪白的紙上要貼上紅色的剪紙,全村150盞燈排列成隊,如長達近百米的火龍。由幾十個壯年男子抬著進祠堂、遊村巷、過傢門。穿過昌廈公路,登上村口山頭,再返回村前的稻田裡。在夜幕中,龍頭與龍尾要進行各種隊形的變化和表演,龍頭要咬往龍尾進行反復的較量,夜幕降臨以後才開始的“橋邦燈”巡遊活動,要進行幾個小時,直到讓全村人都看的盡興後才返回各傢各戶吃元宵團圓飯。
發轎子
“發轎子”是江背村,富源村元宵節傳統的客傢民俗活動。“發轎子”是眾村民把他們敬奉的各路神仙抬進轎裡,恭送歸位。
三架用木頭制作的轎,中間安放著木制的菩薩,由具有心靈感應的本村村民在前面引路,帶著轎子在全村遊走,每到一傢,就要點燈,燒香、鳴炮接送,有的還會鳴放土銃助威。江背、富源人是通過“發轎子”,來對全村各傢各戶過去敬神的誠意表示感謝;通過“發轎子”,巡遊認識全村各傢各戶傢門所在,以保佑新年各傢各戶人丁興旺,財源大進,四季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合傢幸福安康。 1234
上一篇:大年初十地生日 吃餅旺財運的習俗
下一篇:有關小滿節氣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