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江西安福垇雲火把節

江西安福垇雲火把節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火把節,多在彝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流傳,而安福縣彭坊鄉垇雲村的火把節習俗,蘊涵瞭安福縣南鄉片漢民族聚居地的生活習俗、祭祀習俗,實屬罕見。其節慶儀程繁復、民俗內涵豐富,是當地一年中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日。

垇雲火把節歷史悠久,僅在安福縣彭坊鄉垇雲村就歷經9代約170餘年。據考證,清道光、咸豐年間,鐘、藍二姓分別由廣東、湖南遷居垇雲,同時彭坊的周姓為躲避戰亂也遷入垇雲山中。鐘、藍二姓原為畬民,是他們將火把節習俗引進瞭安福,並很快被當地漢族群眾所效仿,最終成為瞭整個垇雲的共有項目,鐘、藍二姓也被同化、融合,成為瞭漢族人。故人們將火把節視為垇雲村的一項漢族傳統民俗。

垇雲火把節於每年六月初六舉行。當日,傢傢戶戶宰殺雞公,制作祭祀法器、備好三牲等祭品,相邀山下親朋好友來山裡同樂。他們白天於自傢田裡燃香鳴炮獻三牲,祭拜山神、土地,並點起火把伸向田埂,四下裡燎蟲,同時唱起一支古老的燎蟲歌。晚飯後,全村男女老小敲鑼打鼓聚集在垇雲山包公廟前大坪上,燃起熊熊篝火,隆重祭拜火神(祝融)、土地、山神、樹神等,祈求神靈驅魔消災,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期間,他們還吹吹打打、載歌載舞,打著火把遊壟,圍著篝火唱山歌。所有儀式結束,全村男女老少還要久久圍坐或站立在篝火旁,默默祈禱諸神保佑。

垇雲火把節源於清道光、咸豐年間,由客籍畬民傳入安福,經與當地生活習俗、祭祀習俗、地域節令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民間習俗,距今有170多年歷史,是漢民族十分罕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習俗。2007年,垇雲火把節列入瞭安福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主要儀程為,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早上的7點左右將雞公宰殺,將一根削好的長80公分、寬2公分的竹條破縫插上祭物,並灑上雞鮮血,然後將雞頭、雞肉及豬肉、魚和用米面做成的辣椒、瓠瓜、茄子、豆角等時令果蔬作為祭品,帶上禾草做成的火把,到自傢耕種的田地中開始祭祀。由傢中長者先祭山神、土地,擺祭品、燒香、放鞭炮、燃燒草把。儀式結束後,便與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晚上7點左右,全村男女老少敲鑼打鼓聚集在去雲山包公庵遺址前的大坪上祭火神,燃燒篝火,村民們載歌載舞,遊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