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上坂關公燈
南昌灣裡上坂曹村關公燈,又名關公龍,是為紀念三國名將關羽(字雲長,世稱關公)而設置的燈彩。
南昌灣裡素有在元宵節舞龍燈花燈的習俗,灣裡區胡傢自然村的板凳龍、羅亭鎮上坂曹傢自然村的關公燈等在當地都久負盛名。據清同治《南昌府志》記載:“元夕,鄉間設板燈,其制像龍頭、龍尾置於板,板置燈數籠,節節相承,共成一板。”又同治《南昌縣志》記載:“鄉間崇板燈,其制,設龍頭龍尾貫以板,板置燈數籠,節節相承,共成一燈。”這就是南昌灣裡的胡傢板凳龍和羅亭上坂曹傢的關公燈。
據傳,上坂曹傢自然村的關公燈起源與關羽華容道故事有關。族譜記載,曹傢的先祖原籍中原,後輾轉來到江西都昌縣謀生,後分支三地,即南昌縣的港口、新建縣樂化和灣裡上坂曹村。曹村後人一直以曹操之子曹植的嫡系後裔自居。為表達對三國關羽不顧軍紀,毅然於華容道放走曹操的恩德的感激之情,他們世代紮制這種以關公命名的燈彩。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曹村人就要祭祀和遊舞關公燈。
關公燈做工精細,造型別致。整個燈身,由型如“豐”字頭燈、尾燈和一條條插著三盞多棱角大燈籠的板凳組成。當地人稱一條板凳為一橋,橋數越多龍身越長。燈籠由每傢每戶居民制作,數目多達五百多個,燈籠越多,表明聲勢越大,一到正月十五就全部連接起來。燈的制作要經過紮、糊、刻、繪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精細手工活,村裡曹敦炎等人精擅此技。紮制時,以竹骨彩紙制成龍頭、龍尾、龍身由幾十至上百餘節木板活楔相連,也有用插銷、鐵鏈、繩索連接。各節板上有洞,洞裡插入燈籠。燈籠上繪有花鳥等圖形,並刻有“一年清吉”“四季平安”“花燈普照”“人財興旺”等吉祥語,表達村民的良好祝願。
關公燈表演以莊重、熱烈、氣勢磅礴而聞名。曹村人表演此燈習俗虔誠無比,尤其是對撐龍頭者要求嚴格,必須要先沐浴,身穿大紅袍,而且要人品端正,身傢清白,得到村人公認才有資格擔任此項任務。每年的元宵節,每戶人傢都自覺接上一橋,每一橋的開支都由自己負責,而龍頭、龍尾則由村裡負責。出燈時,龍頭、龍尾由村裡長老或有威望的村民撐持,前後、左右則有幾個身強體壯的青年護燈。表演時每節由一人扛著行走舞動,常以嬉水狀翻滾、昂舉、奔跑動作為主。因燈身較重,且又采用插銷作接頭,作翻滾動作時摩擦力較大,甚至能聽到互相擠壓的吱吱聲,故而表演時難度較大,舞動起來頗為費力。需要全體舞燈合作有序,和諧一致。在出燈的整個過程中,有鼓樂相伴,出燈前打出“譙國上坂”的招牌,高舉引路,以表明曹村人世代不忘中原譙國祖根。
上坂曹村的關公燈是江南地區罕見的以三國關公故事為題材的花燈藝術,也是當地最長、最美、最富有地方特色的龍燈。
上一篇:邵陽主要節日習俗
下一篇:川江端午劃龍船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