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泰州薑堰溱潼會船節
溱潼會船節,每年清明節的第二天,在薑堰市溱潼鎮舉行。會船分為篙船、劃船、花船、貢船、“拐婦船”等。種類不同,項目不同,風格不同,服飾不同,可謂各領風騷。屆時千舟競發、百舸爭流,場面壯觀。賽船結束,還有一個由演戲、酒會、送頭篙等民俗活動。當地人年復一年,以這樣的風俗導演著一幕幕歡樂的遊戲,使歡樂的氣氛籠罩著水鄉。
溱潼會船是江蘇省泰州市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每逢清明時節,在碧波蕩漾的溱潼喜鵲湖湖面,都會匯聚成百上千船隻,篙子船竹篙如林,劃子船輕盈似燕,花船張燈結彩,貢船五彩繽紛。一萬多男女選手身著各式民族服裝在水上表演、比賽,傳承水鄉神韻,展示民俗風采。該活動的基本程序為:選船、試水、鋪船。
溱潼會船節的歷史,可追溯到800多年前的南宋。南宋時期嶽飛嶽傢軍與金兵戰溱湖,當地百姓在清明節撐船祭奠死將士,久而久之,便成一種水鄉習俗。每年清明時節,上千船隻、上萬船民來此聚會,場面壯觀。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船節已成文化會,也成為招商引資的經貿集會。
楊柳依依,煙波渺渺。十裡溱湖蕩碧波,千舟競發逐春潮。溱潼會船名揚天下且獨具魅力。早在民國時期,薑堰畫傢陳二指就寫詩描繪瞭會船盛況。“專練會船架竹篙,一聲鑼響滾銀濤;各爭勝負分前後,不亞金焦訓水操。”
“綠楊堤畔霓裳按,青草湖邊畫舫排;每到年年春三月,如雲仕女看船來。”
歷史淵源
據薑堰市檔案館史料記載,溱潼會船是有著近千年歷史的特大型水上民俗節日,原名清明會,又稱清明盛會。有關溱潼會船的歷史起源至少有四種傳說。
一是祭拜真武大帝說。以祭拜真武大帝為攘災求福爭相供頭香而趕撐會船習俗。
二是朱元璋尋祖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采納謀士建言,乘快船尋祖墳,快船成會船。
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清明節要祭掃祖墳,因為打瞭好些年仗,百姓流離失所,他的父母死於何處,墳墓又在什麼地方?一時無處找尋,心裡很著急。軍師劉基,幫他想出一個尋找祖墳的辦法。按中國漢族民間風俗,每年清明節這天,大傢小戶都要給自傢的祖墳添土,燒錢化紙,表示祭祀。劉基說,過瞭清明,第二天派人四處查訪,凡是有主墳,分錢都留下瞭燒錢化紙的痕跡。剩下的無主孤墳中,就不難找到皇帝先人墳墓瞭。最後,朱元璋到底找不到祖墳沒有,不得而知,但是朱元璋尋孤墳誠心,感動瞭江淮一帶的老百姓,一方傳一方,一直傳到薑堰裡下河一帶,老百姓就在清明節第二天,撐船去祭孤墳,從此便演變成後來撐會船的習俗。
三是神潼關抗倭說。明朝大將侯必大在神潼關抗倭時,百姓紛紛撐船助戰,每人一篙,既撐船又作兵器,消滅倭寇後,快船成會船。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侵入裡下河神童關一帶騷擾,朝廷派官兵抵抗,官兵又動員周圍村莊的民眾助戰。於是各莊的青壯農民,紛紛組織船隊前去殺敵。每條船上數十人,各執一根竹篙,行船趕路時,大傢一齊撐船,到達戰地,又一篙子當武器,與倭寇搏鬥。由於竹篙下面的篙鉆是個鐵頭子,容易拔泥,行動不快,他們就扒掉篙鉆,因此撐會船的篙子一律不帶篙鉆。
四是嶽飛抗金說。南宋名將嶽飛及義民張榮、賈虎多次在溱湖與金兵作戰,百姓收葬陣亡將士,形成清明第二天撐船祭奠英靈的習俗。
四種傳說有著鮮明的特征和共同的主題:即祭禮先民,緬懷英烈,紀念不朽的民族英雄,禮贊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向往平安的穩定生活。溱潼會船歷千年而不衰,正是因為這一鮮明的主題,使溱潼會船成為對輝煌歷史的追憶,對民族精神的弘揚,民族文化的傳承作用使溱潼會船在水鄉沿襲至今,從未中斷。
溱潼會船作為“國內惟一的、保存最為完整、最具原生態特質的水上廟會”,始終固守著一套特定的程序,數百年來基本不變。
一是選船。清明前10天,有會船的村子就由會頭在村裡豎起旗幟。旗桿上端插青苗和旗幡,有一條船立一根旗桿。選的船既要新又要輕,被選中者都感到很榮耀。
二是試水。即“練手腳”。篙手多為18歲以上男性青壯年,也有少數自告奮勇的古稀老人,均為自願參加。每日下午,篙手們上船試水、熟悉水性和練“齊號”(即下篙和揚篙整齊劃一,確保篙船全速前進)。
三是鋪船。會船要沖洗幹凈,裝扮一新。同時加固船幫、擱上跳板,保證篙手站立平穩。貢船、花船、劃子船等也按各自的創意進行裝飾,盡展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
四是赴會。赴會是會船的主體活動。凌晨,會船祭祀完畢,駛進賽區。河面上鑼聲、鼓樂聲、撐篙和劃船水聲響成一片。經人們精心裝扮的各類會船雲集湖面,令人目不暇接。男水手頭紮羊肚巾,腿纏白綁佈,威武雄壯;女水手披紅著綠,濃妝艷抹,英姿颯爽。兩岸群眾歡聲笑語、人如潮湧,溱潼一帶甚至全傢出動,萬人空巷。
五是賽船。盛會的高潮是賽船。參賽的篙船每兩船結對比賽。兩船對齊後,開始揚鑼。“口當!口當!口當!”三聲,競賽號令發出,水手們齊喊“下!下!下!”,聲起篙落,浪花四濺,竹篙與船幫發出“篤篤篤”撞擊聲,揚篙如長矛列陣,下篙如巨蟒入水。隨著有節奏的鑼聲越敲越緊,篙船仿佛從水面上騰空躍起,猶如離弦之箭直抵終點。劃子船上的女水手也不甘示弱,她們手起槳落,前俯後仰,如飛燕掠水,鑼聲越緊,船速越快,但見香汗如雨,全不見嬌羞之態。兩強相爭勇者勝。隻聽“口當口當口當……”一陣陣鑼響,獲勝的會船發出瞭首先抵達終點的號令。就這樣不斷地比、反復地賽,你追我趕,爭先恐後,將會船活動推向高潮。午後,會船逐漸散去。意猶未盡的參賽選手們在返回各村後仍要演戲謝神,當晚歡聚宴飲,每船選出一名公認的“頭篙”,並將其竹篙送與未育夫婦,傳說得主可生兒子,得主全傢歡天喜地,將會船歡樂的餘韻帶向未來。
傳承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發展後富裕起來的農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多。原本是農民自發組織的自娛自樂活動,得到瞭薑堰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從1991年起至2008年,薑堰市政府已連續舉辦瞭18屆溱潼會船節,溱潼會船活動發展迅猛,影響越來越大。1992年溱潼會船節被列入江浙滬旅遊節正式旅遊項目;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民俗風情遊首遊式項目;1998年,與“雲南潑水節”一起,被國傢旅遊局列入中國十大傳統民俗風情旅遊節;200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2009年4月,經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認定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規模最大的船會活動”。
溱潼會船已從單一的水鄉群眾會船活動,演變成一個融文化、民俗、體育、旅遊、經貿等多種內涵的民俗會船盛典,堪稱“民俗文化之大觀,水鄉風情之博覽”,被海內外專傢贊譽為“天下會船數溱潼,溱潼會船甲天下”。
上一篇:江蘇興化春節民俗
下一篇:鎮遠湧溪九月九重陽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