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句容端午節習俗
端午就是農歷五月初五。在句容,端午節和中秋、春節一樣,是被人重視的三大節之一。
“五月五,是端陽,門上插艾香滿堂。額頭上,寫個‘王’,又吃粽子又蘸糖。”這是一首舊時流行的兒歌。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句容主要的傳統習俗。
句容的粽子一般為菱形,用蘆葦葉包裹。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米中還添加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板栗、紅棗、赤豆等。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一直到今天,每年端午節,句容傢傢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千百年來,吃粽子的風俗,盛行不衰。
端午節的傳統食品,除瞭粽子,還有綠豆糕,句容境內多山地,各地都有種綠豆習俗,綠豆糕也成瞭端午節應時糕點。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艾,又名傢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條”,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菖蒲其形似劍,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殺菌防病作用的。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傢傢都灑掃庭除,將艾葉懸於堂中,用以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系端午線:
端午節最初是給女孩子過的節日,是中國的女兒節。
端午線又稱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系五彩長命縷,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習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頸項上。
漢·應劭《風俗通》載:“五月五日,以五色絲系臂,名長命縷。” 明人餘有丁《帝京五日歌》所雲“系出五絲命可續”。據此,即此俗直承漢代,至今已兩千年矣。
系端午線也是句容傳統習俗,端午線顏色艷麗,系於小孩手臂上,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端午線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裡讓水沖走。將花線丟進河裡,等於百病也被帶走瞭,具有送災的性質。
還有一說,在端午後的第一個雨天把端午線拆下來扔到水裡,然後就會變成五彩的龍。龍是祈求平安跟健康的,會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佈,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端午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還有襟頭點綴裝飾的作用。還有小孩穿虎頭鞋,胸前掛一五色網兜,兜內裝有煮熟的雞蛋或咸鴨蛋。
每到端午,傢傢有吃十二紅的習俗。何謂十二紅?就是十二種帶有紅顏色的菜肴。端午的菜品,為何一定要十二紅,而不是十一紅,或是十三紅,這是有說法的。這個數字代表每年的十二個月,它也兼顧瞭每年的四時八節。人們都希望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事業發展得順順當當的。再者,民間置辦酒席考究成雙成對,通常講究四碗八碟,要配成十二道菜,這樣才成席,才成宴。
這十二紅,有的是菜品本身紅,如櫻桃蘿卜、西紅柿、莧菜、香腸等;有的菜品本身不紅,如黃魚、長魚、蹄骨旁等,那就要上色瞭。所謂上色便是用醬油來紅燒。
現在講“五紅”,中午的餐桌上要有五種紅色的菜肴,一般是紅燒魚、紅燒肉、河蝦、咸鴨蛋、莧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