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句容春節習俗
春節句容叫過年。時進臘月,傢傢戶戶辦年貨,制新衣。年貨主要是:醃制肉、雞、鵝、鴨,購買瓜子、花生、糖果糕點和拜年用的包包,母親為子女縫制棉衣、棉褲、納鞋底做新鞋。臨近除夕的前幾日,泡黃豆磨豆腐,打米糕,蒸饅頭。此外,為辭舊迎新各傢各戶都要打掃衛生,民間俗稱“撣塵”,清除傢中廢舊物品,清除屋頂墻面的灰塵、舊年畫,擦洗灶臺、傢具,清便桶,擔滿水,人人上澡堂子洗澡,幹幹凈凈迎新年。
民間認為一傢禍福皆由灶神(灶老爺)執掌,因此,春節前的臘月廿三,傢傢戶戶都要祭灶(敬灶老爺),蒸團子(粘嘴),打糍粑(糊嘴),撒料豆,秣神馬,焚燒舊的灶神像,謂之“送灶”,祈求“灶老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到瞭除夕再換新灶神像,謂之“接灶”。
除夕這天,大人們籌備年夜飯,貼上新年畫,傢裡所有的門都要貼上新對聯,門楣上帖橫幅和紅紙雕刻的“掛落”,“掛落”張數為單數,牛棚、豬圈、雞舍、灶頭、水缸都要貼上相應的報條,報條的內容是“六畜興旺”、“捷報豐收”、“福水善火”等祈語。窗戶、房柱等處貼上“財”、“福”,春聯用墨筆紅紙書寫,當年有喪事的人傢用黃紙,隔年改用綠紙,第三年恢復紅紙對聯,對聯上門後討債人就不能上門瞭。
年夜飯前上供菜祭祖(敬祖宗),焚香、點燭、燒紙錢(錫箔折成元寶形)、叩頭、作揖。敬完祖宗後的飯菜要回灶之後,再端上桌,燃放鞭炮後全傢落坐同吃團圓飯,其間長輩要給晚輩發“壓歲錢”,飯後炒瓜子花生,包餃子(正月初一早餐吃餃子)。
正月初一,傢傢戶戶燃放鞭炮接“天地”,男女老少新衣新帽。鄰裡相見拱手道福。
拜年。拜年有規矩,初一不出門,在傢拜父母,拜鄰裡鄉親,初二拜舅舅,舅舅為大,初三拜丈人,初四及以後拜姑、姨。
初五傢傢戶戶起大早放鞭炮,接“財神”。
正月十五過大年
句容有許多“河南人”,他們是幾百年前從河南光山、羅山逃荒過來的移民。
句容 “河南人”有正月十五過大年的習俗,他們有句話“正月十五大似年”。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習俗?
相傳,隋唐時候,李世民帶兵打仗,一仗從年前打到年後,三十晚上大年夜也沒撈到過。
戰鬥結束,已是正月十五,打瞭勝仗,李世民高興,說,年沒撈到過,今天補過。
於是,殺豬宰羊,熱熱鬧鬧地補過瞭一個年,比平時過年還隆重。
這就流傳下來正月十五過大年的習俗,也有瞭“正月十五大似年”的俗語。
句容還有許多“湖北佬”,來自湖北沙市、襄樊,他們也有這一習俗。
有人將南鄉的河南人也叫“湖北佬”,為什麼呢?原來老早時候,河南光山、羅山一帶也屬於“湖北”。
句容南鄉正月十五過大年一直保留到今天,但對這一習俗的由來,知道的很少。
句容“殺年豬”老習俗年味濃
過年準備年貨,肉是必不可少的。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這不,在句容農村裡,年味也越來越濃,人們忙著殺年豬、割年肉,大人小孩都沉浸在忙碌的喜慶之中,提前感受新年的喜悅。
在句容農村“殺年豬”,是春節的一個老習俗瞭,按照習俗,過年期間各傢商鋪都關五天門,過瞭“破五”(正月初五)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如果不多準備幾天吃食,那您到時候可要著急瞭。
此外,在農村還有個講究:就是在除夕前把一切該切的東西都切出來,初一到初五期間就不再動刀瞭,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過去對窮苦人來說,平時吃的油水少,一年到頭就盼著臘月二十六割幾斤“年肉”,好在過年能吃上一頓肉餡兒餃子。
如今“殺年豬”不僅是繼承瞭以前的傳統,更是對當下幸福生活的新詮釋。
上一篇:重慶江津端午劃旱龍船民俗
下一篇:江蘇句容端午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