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江淮傳統除夕習俗

江淮傳統除夕習俗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除夕,又稱除夜,俗稱年三十夜、大年三十。其起源於周代的歲終驅儺之俗,《周禮·夏官》:“方相氏……率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東漢時,應劭的《風俗通義》始見“除夕”二字,“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禦兇也。”原義為驅邪求福之意。

晉時,有瞭分歲、守歲之俗,清翟灝《通俗編》卷三引晉周處《風土記》載:“夜祭先竣事,才動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為送舊、延年之意。南北朝時,又有肴蔌(sù)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之俗。唐代,又增加瞭飲宴、庭燎、銅刀刻門和點水盒燈等風俗。到瞭宋代,度歲成為年終大事。據《夢粱錄》介紹,是夜,士庶之傢,皆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佛。明代,又發展瞭許多新俗。

《帝京景物略》載:在北方,五更焚香楮,送玉皇,迎灶神;插芝麻秸於門簷窗臺,門窗貼紅紙葫蘆;夜以松柏枝雜柴燎院中,懸拜祖先影像;全傢聚坐食飲,守歲等。《西湖遊覽志餘》載:在南方,人傢祀先祖及百神;架松柴齊屋,舉火焚燒;傢庭舉筵,長幼咸集;兒女終夜搏戲藏鉤;並燃燈床下,食赤豆粥等。清承此俗,《帝京歲時紀勝》載:該日,向尊親師友辭歲,歸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灶,再闔傢團拜,更盡分歲,散黃錢金銀饣果錠,吃葷素細餡水餃;坐以待旦,以兆延年(。今安徽民間尚有祀年、辭歲、守歲、吃分歲酒、給壓歲錢、掛年畫、貼春聯等習俗。

一、祀神祭祖

除夕,祀神祭祖為一項重要內容。一為祭拜神靈、祖先。蒙城人在吃年飯前,要在庭院內栽兩棵全枝全葉的青竹竿,上面系上銅錢;晚上擺上供品,供品中必須有魚,焚香燃表放爆竹後,全傢叩拜,祭祀天地神靈、祖先。金寨人在三十晚上燒香祭天地,敬祖先,放鞭炮,辭舊迎新。二為祭祖。有的地方是在墳地祭祖,如宿松人在中午前後,帶著魚、肉、酒、茶、香紙、爆竹到祖宗墳上燒香辭歲,若是新喪之墳,要在墳前點燈,子孫呼喚祖宗回傢過年。多數地方是在傢祭祖,如天長舊時三十中午各傢敞開“神主龕子”的門,掛上祖先遺像,在傢祭祀祖先。銅陵人則將10餘碗用作年飯的葷素菜及“三牲”作供品,焚香燒紙,叩頭作揖,祭祀祖先。富裕人傢還在野外路邊潑粥,燒些紙錢,以敬孤魂野鬼。黟縣在廳堂懸掛祖宗容像或孝思圖,傍晚時祭拜列祖列宗。霍邱在晚飯前祭祖,其中南部地區喜挑最粗的木炭供奉,寓意為傢庭富有,生活更美滿。除祭神祭祖外,全椒人還祭傢廟,固鎮人還敬神佛。

二、接灶

接灶是除夕的又一項重要內容。安徽各地的接灶時間有所不同,一些地方是在吃過年飯以後,如六安市飯後在灶臺上燒香點燭,舉行“接灶”儀式;屯溪飯後的第一件事是“接灶”,儀式一如送灶,所不同的是改燒紙馬為燒松枝、柏枝,意為“百無禁忌”;肥東在就寢前、懷寧在午夜、祁門在子夜接灶。還有一些地方是在吃年飯前接灶,如黟縣、貴池、青陽在接“灶神”回傢後,全傢團聚吃年飯。

三、除夕的活動與日期

首先是犒賞牲畜。如來安、鳳陽、全椒、金寨養牛戶,晚上要給牛喂一頓白米飯。俗諺說:“打一千,罵一萬,年三十晚上要喂一頓白米飯。”固鎮則用一碗扁食、兩個饅頭喂大牲畜,有“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之說。宿松在吃過團圓飯後,主婦將每人剩下的飯(故意留下的,謂連年有餘)倒在一起,並挾些魚、肉、菜等,讓貓、狗吃。其次,還有其他習俗:如五河在除夕夜用燈籠照園圃,說“菜無蟲傷”;照四壁,說“傢無蛇蠍”;用米面豆谷撒陰暗角落,謂“送鼠”;以香楮拜井處,說“封井”;還把鞋底翻轉朝上,謂“可防瘟神散癘”。蕭縣、碭山人都在門前放一橫棍,叫“攔門輥”,說能攔住金銀財寶,不向外流。舒城人在吃過年飯後,要用柴、樹根或木炭、煤塊烤火,俗稱“燒發”,寓意一燒就發財。

此外,有些地方除夕是定在二十九過。例如固鎮楊廟鄉村桑姓農戶,多數是在農歷臘月二十九過年,據傳這是祖上傳下來的習慣。傳說明末時該村住著一個桑姓老頭,夫妻倆領著7個兒子,租種財主傢的5畝地過活。一年秋天,桑老頭被財主傢的黃狗咬傷瞭腿,其三子盛怒之下用磚頭打瘸瞭狗腿,被財主綁送縣衙毒打一頓不說,還被搶走瞭5石麥子。桑老頭氣惱萬分,請人寫狀紙告到鳳陽府。秋去冬來,眼看又到年關,左鄰右舍都忙著過年,唯有桑老頭傢冷冷清清。臘月二十九這天,桑老頭打贏瞭官司,財主如數退回瞭麥子,於是全傢歡聚一堂,殺雞、備菜,高高興興過瞭一個早年。從此,桑姓後代,每年都在臘月二十九吃年飯。

銅陵董店鄉舒山村竹園陳、曹、江3姓將除夕也定在臘月二十九,全傢吃葷,但三十晚上則吃素。據傳這是很早以前,曹氏姑娘吃齋,嫁入江傢後,江門為尊重曹氏信仰,故提前一天歡度除夕,其下代女子又嫁入陳傢,此俗也傳入陳傢。由此,臘月二十九吃年飯,在三姓間代代相傳。

四、貼春聯

春聯,又稱門對、門帖,俗稱對子。春聯起源於古代的桃圖騰崇拜。最初的形式是桃木(圖騰物),漢時演變為桃人。魏晉發展為桃符(長七八寸,寬一寸餘的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名,意為鎮鬼。五代時已在桃符上題寫詞句,傳說後蜀國君孟昶命翰林學士辛寅遜題寫桃符,覺其欠佳,便自題一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是我國最早的春聯。到瞭宋代,春聯開始用紙書寫。“春聯”之正式命名,乃始於明太祖朱元璋。

春聯是一種特殊文學形式的詩。其字數一般在3字以上不等,可多達5百餘字,但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意義相近、相關或相反。此外,上下聯結構要相同,詞性要相當,平仄要相協。春聯內容一般多用吉祥喜慶的詞語,或托物言志,或寓情於景,或借古寓今,或歌功頌德,可謂千變萬化,不拘一格。

1949年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突飛猛進,城鄉面貌的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春聯也在不斷更新,年年都有許多情景交融、生氣勃勃、格律嚴謹的新春聯面世。

安徽各地都沿襲瞭貼春聯的習俗。舊時貼春聯要凈手、焚香、放鞭炮,現多已不再實行。但宿松有些禮俗限制:第一,貼春聯須在祭拜祖墳之後;第二,由男性粘貼;第三,應先大門、後小門、先外門後內門依次粘貼。

安徽各地貼春聯的時間有早有晚。如固鎮、濉溪是在早上貼;蒙城、來安、蕭縣、靈璧、五河、肥東是在上午貼;旌德是在午飯後貼;宿松、石臺、長豐、渦陽是在下午貼;巢湖、屯溪是在吃年夜飯前貼等等。春聯都用紅紙書寫,但居喪人傢例外,如渦陽居喪者當年用白紙,不寫字;次年用藍紙,寫字;第三年方能貼紅紙春聯。 12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