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江淮傳統中秋節習俗

江淮傳統中秋節習俗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中秋節,又稱秋節、八月節、女兒節、仲秋節,也稱團圓節。“中秋”一詞,始見於《周禮》,說周代每逢中秋夜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漢代的中秋節在立秋日,晉代則有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成俗。到瞭唐代,才有登臺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北宋太宗年間,始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南宋時月餅已被列為節日佳品,節日活動很豐富。清代,各地已形成瞭拜月、燒鬥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等活動。現在,民間仍盛行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以及舞龍燈、點塔燈等習俗。

中秋節,江淮各地除沿襲吃月餅、舞龍燈等一般活動外,還有一些寓意特殊的活動。濉溪人視中秋為慶豐收的節日,當地有:“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年成”之說。巢湖人則在此日看天測雨晴,當地有:“雲霧中秋月,雨打月半天”之諺。如遇中秋月蝕(俗謂“天狗吃月”),銅陵人則傢傢戶戶敲鑼及敲臉盆、鐵簸箕等物驅趕“天狗”,有“破鑼破鼓好救月”之說。

中秋日,銅陵人還有“送秋”的習俗。送秋,其實為親戚鄰裡青年結夥向新婚夫妻祝福。即事先準備一對紅燭和一隻結芋子多的大毛芋(即芋艿。其意為多添子孫)置於盤上,或用紙紮麒麟,富者用“金麒麟”(銀質或銅質,名為麒麟送子),是日夜由一人帶領,將毛芋或麒麟送到新婚夫婦床上,並說些早生貴子的吉利話,一人唱眾人和。主人熱情答謝,並有茶點、香煙招待,甚至設酒宴款待。

1、吃月餅

月餅,俗稱“團圓餅”。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不過,那還隻是餅形食品。有關吃月餅的描述,直到明代才有記載,《西湖遊覽志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清代,有關月餅的記載漸多,《燕京歲時記·月餅》載:“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淮北靈璧等地稱之為“糖火食”。

月餅最初為傢庭制作,到瞭近代則發展為由市面出售,並逐漸形成瞭有代表性風格的品種: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滇式月餅。

江淮各地中秋節皆吃月餅,且幾乎都是在晚上祭過月神之後吃,惟獨休寧人例外,一般是在早上吃。天長人在祭過月神後,分食月餅,如有人在外,即留一份或寄去,表示團圓。渦陽人在焚香祭月後,除分吃月餅外還吃毛豆。

2、賞月

賞月,其實就是祭月。古代帝王有秋天祭月的禮制,《禮記》載:“天子朝春日,秋夕月。”夕月即拜月。到瞭魏晉,已有中秋賞月之舉,但此時賞月尚未成俗。到瞭唐代,中秋

賞月已成習俗,《開元遺事》有“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的記載。賞月最盛時為

宋代,《東京夢華錄》載:“中秋夜,貴傢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到瞭清代,賞月活動進一步豐富,又增加瞭“走月亮”的習俗,《清嘉錄》載:“婦女盛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走月下,謂走月亮。”

江淮都有賞月之俗,但一般都是先祭月後賞月。

祭月,又稱拜月,俗稱祥月亮。供桌,大多擺放在庭院中,如濉溪、長豐、固鎮、石臺等。但也有固定在某一方位的,如東至將香案設在院內籬笆旁,休寧將供桌設在天井旁。供桌上,擺放的祭品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月餅和時令水果,如石榴、柿子、梨、蘋果、紅菱角、鮮藕、芋艿(俗稱毛芋子)、板栗、棗子之類。所放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環境、生活條件的不同而有差別。除月餅和水果外,有些地方還加有特殊的供品,如休寧、歙縣城鄉則要擺上一個大南瓜,長豐要擺上一個大饃,六安要擺上茶水,蒙城要擺上焦饃,天長要擺上雞頭苞(即芡實)、毛豆莢及月宮嫦娥像等。祭祀時,固鎮、五河、巢湖是月出即鳴炮敬祭,如固鎮當月亮一露出,立刻燃放鞭炮,讓小孩磕頭拜月,休寧、蒙城是燃燭焚香叩拜,屯溪是點上紅燭,全傢跪拜,一般則是焚香拜月,如六安、銅陵、壽縣、鳳臺、長豐等。合肥、天長、五河說祭月是為瞭避雨雪,當地有“中秋不敬月,出門遭雨雪”之諺。

祭過瞭月神,才開始真正的賞月。人們一邊欣賞似鏡的明月,一邊品嘗祭品,如渦陽、六安、銅陵、東至、休寧、屯溪、巢湖、天長、合肥等都是如此。巢湖人在祭月之後,全傢團聚在一起,共嘗新秋果實,謂分食月。屯溪人在全傢往往圍坐一處,一邊吃月餅、水果等,一邊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等到月過中天,才回屋休息。 12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