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江津元宵節民俗

江津元宵節民俗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江津古為江州、江陽,有著1500多年的建縣歷史,是長江重津和有名的濱江古城。歷史積淀深邃、文化底蘊厚重、節日民俗濃鬱為巴蜀之聞名。以元宵節為例,其民俗活動可謂豐姿多彩,充滿瞭巴渝風情……

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這天夜晚也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之夜,人們對此加以慶祝,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民間的傳統是在這天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點起眾多彩燈,以示慶賀。所以元宵節又稱燈節。晚上,大傢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真乃合傢團聚、其樂融融。

清末著名巴蜀才子、被今人譽為聯聖的鐘雲舫在《振振堂聯稿》中,有“上元節祭祀楹聯七十七副”。鐘氏在自註中說:“邑中惟此最宏闊,每會(元宵燈會)須聯百餘道,餘為首事,故多擬備用”。晚上,全江津城的人都會根據自傢的籍貫憑“牌子”進入天上宮或南華宮或萬壽宮或禹王宮等,先是聽會首宣讀祭祀典文,三跪九叩。再是聚餐共敘鄉情。最後是看戲班演出和猜燈謎、觀燈會。全城張燈結彩,鼓炮齊鳴。鐘氏楹聯描寫瞭元宵節燃燈放焰、喜猜燈謎的熱鬧場面。

其一:

晝夜觀燈,夜夜夜燈燈不夜;

大明生月,明明明月月常明。

其二:

仙侶賞花時,齊天樂,唱出聲聲慢;

月底修簫譜,百字令,流成滴滳金。

其三

文物衣冠,濟濟一堂開聖會;

管弦鐘鼓,喁喁八閩播鄉風。

民國版《江津縣志·風俗志》雲:“燈會至初八日起十五日而極盛,是夜謂之元宵,又名上元,通謂之燈節,遊人絡繹徹夜不斷,婦女尤多,半夜後又有偷青之俗……”所謂偷青,就是三五人相約在元宵節半夜後竄到附近菜地偷摘蔬菜“煮食之”,這時隻要聽到菜園地主人在大罵就認為是吉利的。當時還有偷取他人房簷下的簷燈送人之風俗,“送人者謂可生子”。

江津人又將元宵節這天叫過“過大年”,在我國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地方,“大年”其實是指臘月的最後一天即除夕這天,稱作“大年三十兒”。元宵節又有“送年”之意,表示十五天的春節已過完,在這十五天裡,親來戚往,傢傢都有許多剩菜剩飯,十五天瞭,這些都會發黴變質,它所形成的“紅綠諸色視之以占年內豐歉”,這天必須將這些殘羹冷炙傾倒掉,這是去故納新。送年後“乃各就職業”,大傢都從節日的餘興中解脫出來,各安生理,各幹各的行當。

歷史的長河雖然穿越瞭時間鋪陳的沙礫之灘,流淌到瞭今天,但“元宵節”這個充滿風情的節日,仍然是我們最為所嗜重的傳統節日之一。江津人民推陳出新,棄其糟粕,使這個節日的民俗活動飛濺出諸多時代浪花。“元宵節”偷青等習俗早已不復存在。但在我們江津,元宵節這天這走親訪友,拜望老人等習慣仍為風行。 鎮街文化站都要舉行文藝演出,多年來文化館、工人俱樂部、學校和街道文化茶園內舉行的以猜謎語為主的遊園活動,就是當年“元宵燈會”的演繹。幾江、石蟆、白沙、塘河、中山等每年元宵節組織的川劇座唱,成瞭當地這個節日活動的最大報單。

科技的進步和大眾傳媒的發展又給元宵節這個傳統節日喧染出濃墨重彩。這天,每個人的手機都會收到親朋好友發送來的“元宵節”祝福短信,它成瞭一個全民性的節日祝福活動,其語言經典可愛。諸如“盞盞花燈報元夜,歲歲瑞雪兆豐年,玉燭長調千戶樂,花燈遍照萬傢春,祝您元宵節快樂!……”、“圓圓的圓圓的月亮的臉,甜甜的甜甜的鮮靈的湯圓,滿滿的滿滿的盛給你一碗,裝上我美美的美美的祝願,元宵夜你要笑開顏,祝您好運好夢伴一年!”等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