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七夕風俗
農歷七月初七,晉江傢傢戶戶都會準備許多貢品祭拜七娘媽,舉行祈福活動,俗稱“做七娘媽生”。跟許多傳統節日一樣,七夕也有自己的應令祭品,老晉江人在七夕要吃糖。
1、吃糖
泉諺有雲:“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把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演變成“七位娘媽”;而在中國民間七夕節流傳著“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閩南人將兩個傳說“合二為一”,共同構成獨具特色的七夕風俗,應令祭品糖除瞭用於拜祭“七娘媽”之外,還有一個美麗的說法———“用來盛放織女的眼淚”。
糖的做法其實很簡單,用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面團,然後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然後,用手掌輕輕一按搓成圓形的丸子,使之成為扁圓;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押,使其中間下凹即可。糖做好後,把水燒開,放糖、烏糖,煮片刻即成。
2、祭拜“七娘媽”
在閩南的七夕傳說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喜鵲錯傳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會,這是個不能原諒的過失。因此傢庭婦女們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準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紅髻索捆紮起來,拋上屋簷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供織女梳妝打扮,以會牛郎。
七夕中午,人們在簷口擺方桌,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肴七盤(如時令小芋頭,喻“芋仔芋孫”),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轎七乘,敬祀“七娘媽”。
3、婦女乞巧
泉州婦女乞巧的風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個彩籮,準備瓜果七盤,點七支香,用七根針、七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
目前泉州地區的這種風俗已經少見,不過,如今很多華僑歸鄉,經常會把外地的絲線作為禮物帶來送給傢鄉人,禮輕意重。
4、“契七娘媽”
每逢七夕,凡有1歲或16歲子女的傢庭最為忙碌熱鬧。因為小孩出世的頭年要拜“七娘媽”為幹娘,以置於她們的庇護之下,此稱“新契”。到瞭16歲,已是成年,根基已固,可以脫離幹娘瞭,俗稱“洗契”。
在孩子16歲成年禮時,祭拜的貢品會比平時豐盛。除供奉上述禮品,有兩件必不可少:做成烏龜形狀的米?,代表長壽;還有就是煎?。還有人供奉“三牲”“五牲”,即雞、鴨、魚、豬蹄等。
5、掛“七娘媽燈”
此外,掛“七娘媽燈”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風俗。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載:“七夕:……傢各懸一紗燈。一書七娘神燈,一畫一仙女騎鶴,一男子衣冠仰視,雲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傳奇,指此。”“七娘媽燈”是一種長圓形的燈籠,上面畫著七仙女的圖,一般在下面還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
如果當年哪傢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歷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新婚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