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春分諺語:吃瞭“春分”飯,一天長一線

春分諺語:吃瞭“春分”飯,一天長一線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春分與秋分表示晝夜平分。這兩天晝夜相等,古時統稱為日夜分。這兩個節氣又正處在立春與立夏、立秋與立冬之間,把春季與秋季各一分兩半,因此也有據此來解釋春分和秋分的。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這時太陽到達黃經0°。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也。”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瞭春季。農歷書中記載“鬥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

春分亦是傳統節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春分日,民並種戒火草於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候。”明代山東淄川於是日栽植樹木,作春酒、釀酷。《文水縣志》載:“春分日,釀酒拌酷,移花接木。”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明確說明春分祭祀大禮,隻有在宮中詞廟由大臣致祭,世傢士族於是日致祭宗祠,而普通人傢是沒有資格的。有些少數民族也有過春分節的習俗:如雲南鶴慶一帶的白族,是日中午舉行“賽會”,各傢將頭年收割的稻谷、包谷、小麥、蠶豆及各種瓜果,拿來互相評比,並交流生產經驗等。

春分時節,除瞭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以北的地區外,全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以上,氣溫回升較快。華北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而華南地區則已是一派暮春景象。從氣候規律上,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進入春季“桃花汛”期;而在“春雨貴如油”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降水依然很少,抗禦春旱的威脅是農業生產上的主要問題。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就要抓緊春灌,澆好拔節水,施好拔節肥,註意防禦晚霜凍害;南方則需要搞好排澇防漬工作。早春天氣冷暖變化頻繁,也要註意在冷空氣來臨時浸種催芽,冷空氣結束時搶晴播種。群眾經驗說:“冷尾暖頭,下秧不愁。”春分最大的物候變化便是柳葉完全舒展開瞭。“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樹造林的極好時機,古詩就有“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之句,因此3月12日才會定為植樹節。

有關春分的諺語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描寫晝夜等長的:“春分秋分,晝夜平分”、“吃瞭春分飯,一天長一線”;第二類是預測後期天氣的:“春分日有雨,秋分日大水”、“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春分日不暖,秋分日不涼”、“春分不冷,清明冷”、“春分西風多陰雨”、“春分早報西南風,臺風蟲害有一宗。”

各地農諺對春分有不同的說法: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山東有“春分日植樹木,是日晴,則萬物不成”;湖北有“春分有雨傢傢忙,先種瓜豆後插秧”;廣東有“春分在前,鬥米鬥錢”;廣西有“春分前後怕春霜,一見春霜麥苗傷”、“春分雨多,有利春播”;四川有“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湖北有“春分有雨傢傢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南有“春分種菜,大暑摘瓜”;安徽有“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等等。

廣西還有一首有關農事的詩,詳盡寫春分後各種農事的勞作:

“春分時節晝夜平,氣候宜人好時令。小麥起身黑白長,需水需肥日漸增。

喝得足來吃得飽,穗多穗大籽粒豐。撤高填窪沙壓堿,整平土地細加工。

春灌春耕繼續搞,耕深耙透再耪平。晴天曬揚糧棉種,種好苗壯還齊整。

發芽試驗認真搞,發現問題早糾正。快制棉花營養缽,幹籽播種要行動。

地瓜母子須上炕,註意溫濕和大風。植樹造林抓緊搞,果樹嫁接好時令。

傢禽孵化畜配種,還要註意防疫病。放養魚種莫怠慢,合理搭配鯉青鳙。

城鄉繼續滅害鼠,既保糧來又防病。”

歐陽修曾寫過一首《阮郎歸》對春分有過一段精彩的描述: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花露重,草煙低,人傢簾幕垂。秋千慵困解羅衣,畫梁雙燕棲。”

最後,請大傢猜一個謎語,謎面是:“三人同日離別去”(猜一節氣名),你猜出來瞭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