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惠州稔山鎮端午節習俗

惠州稔山鎮端午節習俗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稔山人稱“過節”,是繼春節後一個隆重的節日。端午節相傳是為瞭紀念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因其憂國憂民投汨羅江自盡,所以傳統習慣包粽子和賽龍舟。是日,人們在門戶掛菖蒲和艾篙,把木糠(屑)、雄黃用草紙卷成條,端午節時在房前屋後點燃,作用是驅蟲避邪。那日,民間傢傢正午時在宅門楣貼朱砂符,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凡有一切蛇、蟲、蚊、鼠盡掃除”或“五月端午節,端陽正午書,凡有不祥事,一切盡掃除”。范和、聯豐、竹園、五配等村端午節搞龍舟競賽(俗語“耙龍船”),場面非常熱鬧,“文化大革命”時期此項活動被取消。

後來由於河開始幹涸,就再也沒有舉行過龍舟賽瞭。中午12時正,每傢每戶就點燃土制蚊香掛在大門邊,同時把早備好的生艾、石菖蒲等青草也擺在門邊上側,借此以避疫、保平安。有的傢庭還要做“香包”給小孩,讓他(她)們把漂亮的心形、枕形、粽子形等各式形狀香包戴在胸前或掛在衣服的紐扣上。男人還要到河、海去洗“午時水”,據說洗瞭“午時水”會平安大吉。大多數傢庭要裹粽子,粽子分咸粽和甜粽兩種,咸粽是泡浸純糯米混合赤豆,內裝爆炒過的豬肉、蝦米、蠔豉、咸鴨蛋黃和蔥頭等餡料,粽子經大鍋煮5個小時以上便可食用。甜粽即堿水粽,用揀過生米的純糯米和灰堿水制成,也要煮4個小時以上。剝開粽葉後要蘸糖才能吃,這種粽子比較耐放。粽子主要用於祭神、互饋、自食。

范和村每年的端午節有“搶炮頭”的習俗。“搶炮頭”活動每年農歷五月初六,在溪壩媽宮前舉行。村人以館為單位,等待競搶落下的炮頭。在特制的炮仗炮頭處,插入一根約10厘米長、刻有標志的小竹筒。燃放炮仗時,炮頭爆炸,竹筒彈出上空又降下來,等待的人群會爭先恐後上前搶。每次燃放36枚炮,如能搶得炮頭,據說會有貴人相助,財源廣進。搶到竹筒者,媽宮贈送鏡子一面,可掛一年,以示榮耀喜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