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元宵炸龍燈
德江,是一個以土傢族為主的縣份,全縣53萬人口中,有近六層的人為土傢族。德江土傢炸龍是土傢族群眾重要的祭祀活動。600多年前就有“舞龍求雨”的圖文記載。2006年,《德江土傢舞龍》被列入貴州省省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舞龍、炸龍是德江縣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早先是以龍求雨,舞龍酬神,後來漸漸演變為酬神娛人。如今逐漸演變為炸掉邪氣、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平安吉祥的一種美好心願。
其間,會吸引全縣各鄉鎮及周邊一些縣市群眾,或是廣州、重慶、貴陽等地,甚至法國、德國等外國遊客前來觀看,或是手持鞭炮參與炸龍,著實享受一把“炸掉身上邪氣,祈求平安幸福”的瘋狂。
德江炸龍的瘋狂
德江龍燈,一般是在正月十二出燈,先是給居民拜年,然後是遊行展示風采,正月十五是舞龍炸龍的高潮。全城居民不分男女老少,自發組織,自願參加,自籌資金,自玩自炸。通過炸龍,表達平安吉祥的美好願望,表達土傢男兒的彪悍、粗獷和血性,也表達土傢女性的勇敢和剛強。
土傢人聚居的德江縣城,其元宵節,可用一個字來描述,那就是:炸!炸龍燈,是其中的重頭戲,它將歡度春節的“歡”,鬧元宵的“鬧”,推向瞭高潮。
元宵炸龍燈始於何時?問過八旬老人,答從記事起就這樣,一代一代,一年一年傳承瞭下來。早先是以龍求雨,舞龍酬神,後來漸漸演變為酬神娛人。如今酬神漸淡,娛樂身心,宣泄情感,占據主導地位。
為炸龍燈,年前人們就已開始籌劃,進入正月初三,各條街道的準備進入實質階段:籌集資金,編制龍燈,組織人員,以及編排相應的娛樂節目。
最先“出燈”的,是10歲左右的小孩,他們舞著間隔不長,節數也不多的小龍,敲著小鑼小鼓小鈸,走街串巷拜年,討接燈人傢一份喜錢。初九,縣城趕集,各街道的龍燈上街亮相,在城中主要街道穿梭舞動。初十後,這些龍燈,傍晚時進入各街道,為接燈人傢恭賀新年,喊唱吉祥的祝詞,主人拿出事先準備的鞭炮燃放,隨後打發喜錢或禮物。
正月十四這天,龍燈“預演”序幕拉開,城區各街道制作的20多條長龍,在舞蹈隊和彩車隊的伴隨下,在前來縣城趕集和居民們的圍觀中,從一條街舞向另一條街。
正月十五,人們早早吃過午飯上街看燈。中午時分,各街道的龍燈、花燈、獅子燈以及相隨的舞蹈隊,陸續上街,在橫幅或彩車燈牌的引領下,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由遠而近。走在燈牌後面的,多是彩車,車上最引人註目的,是人們紮的“亭子”。“亭子”多是小姑娘穿著古裝長裙,坐在空中,遠遠望去,好像被下面穿著古裝服飾的男孩舉著一般。原來衣袖中裙裾下,都綁紮有牢固的鐵棒和椅子。根據不同的服飾和化裝,下面有文字說明其主題,或是“紅樓夢”,或是“西廂記”,或是“小姐遊春”,或是“嫦娥奔月”,等等不一而足。接著是小孩們敲著腰鼓,年輕人跳著舞蹈,老年人扭著秧歌緊隨其後。她們都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舞蹈隊後面,常常是舞動的長龍,長龍後面,是一些部門或企業懸掛著各類宣傳牌的彩車。 12
上一篇:3月1日——零歧視的世界
下一篇:河曲河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