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鳥節吃“鳥飯”

在延慶區珍珠泉鄉水泉子村,這個典型的北方小山村,每年正月十六這天,村民都要聚在一起,挨傢挨戶地收集糧食和蔬菜,享自然、樂民俗、過”鳥節“、吃“鳥飯”。

過“鳥節”的主要形式,就是鄉親們要在村子三百平米的鳥文化廣場上,聚在一起做“鳥飯”,來企盼新的一年裡能夠風調雨順。做“鳥飯”也很有講究,首先要挨傢挨戶的斂米、斂菜。

“鳥節”之所以民俗味甚濃並傳承至今,是因為有一個流傳已久的美麗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期,人間還沒有谷種,王母娘娘身邊的一位侍女看到人們靠吃樹皮、野菜度日,非常同情,於是偷偷把谷種送到人間,觸犯瞭天條,被貶下凡間變為一隻小鳥,每到春天來臨的時候,她就用“佈谷、佈谷”的聲音提醒人們要開始種田瞭,人們親切地稱之為“佈谷鳥”。

後來,為瞭感謝這位仙女,水泉子村的村民每年正月十六這一天,就會你傢出一碗米,我傢出一塊肉,全村男女老少共同在村中支鍋做飯。在吃飯前,先撒一些飯粒到墻頭、路邊,感謝仙女把谷種送到人間。

據該村的老年人講,他們小時候就聽說水泉子村有這樣的活動,後來由於戰亂就終止瞭。直到2009年,在村民崔淑敏的提議下才得以恢復。如今,水泉子村的“鳥節”在三裡五村也有瞭一定的影響,附近村民也紛紛趕來湊熱鬧,水泉子村村民把來參加活動的人都當貴客看待。

鳥節上,舉行祭祀鳥神的儀式和發表愛鳥宣言活動,全村村民共同承諾要關註鳥類,愛護野生動物。在吃飯前,先撒一些飯粒到墻頭、路邊,感謝仙女把谷種送到人間。

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共同做飯共同吃,比過年還熱鬧,水泉子村村民都認為,在這一天吃百傢飯,身體會更健康。

很多遊客特意從城裡趕來,就是想體驗體驗吃大鍋飯的感覺,認識的不認識的,大傢都像老朋友似的一起吃,人與人之間一下子親近瞭。而且食材都是村民自傢產的,特別香。

在每年的活動中,既有當地村民,也有慕名而來的遊客,達到上千人。大傢素不相識聚一起吃著鳥飯,一起觀看民俗表演節目,儼然一片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場面。

延慶與鳥節

如今,正月十六的鳥節已初具規模,成為當地一項重要的風俗,這恰恰得益於延慶長期以來良好的生態環境。多年以來,延慶堅持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生態環境保持良好,是首都生態涵養發展區之一,擁有松山玉渡山野鴨湖等十二個自然保護區,濕地面積近5萬畝,森林山場面積1150平方公裡,林木覆蓋率74.5%。幽靜青翠的山林湖泊不僅涵養瞭種類繁多的野生鳥類,更成為延慶迎接世園會和冬奧會的重要資本。

其中,位於野鴨湖國傢濕地公園內的野鴨湖濕地博物館是華北地區首座濕地博物館。據統計野鴨湖濕地鳥種總數達280種,國傢一級保護動物9種(黑鸛、東方白鸛、白頭鶴、大鴇、金雕、白尾海雕、白肩雕、白鶴、遺鷗),國傢二級保護動物40種,此外還有高等植物420種、魚類40種、兩棲類5種、獸類10種、昆蟲類182種…

野鴨湖濕地博物館的建成,促進瞭濕地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開展,並全面發揮自然保護區在科學普及和生態教育方面的社會輻射功能。 12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