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掃墓、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在百色左右江地區,其過法又有不同。
百色左右江地區,居民以壯族居多,民風古樸。厚親慎遠是壯族的優良傳統。每年農歷三月三,壯族人都會舉行清明祭祖儀式。
壯族將先人墳墓埋葬在高遠的荒山上。因此上墳掃墓就必須翻山越嶺,所以當地人把上墳掃墓稱之為“拜山”。
壯族老百姓把“拜山”看得非常神聖。準備“拜山”用品,如同準備春節年貨一樣隆重。由於清明節當天禁火寒食,因此很多祭品都需要提前備制。五色糯米飯是壯族清明祭祀的特色祭品。
五色糯米飯首先需將糯米染色。糯米本色為白色,用楓葉榨汁染黑色,紅紫線草莖榨汁染紫紅色,紅紫線草葉子染藍色,黃薑染黃色。染色工序結束,並用鍋蒸熟,五色糯米飯就制作完成瞭。
祭品除瞭五色糯米飯,還有雞、豬肉、香、燭等。備齊祭品,才能去拜山祭祀。壯族百姓上墳拜山很有民族特色。
出發祭祀之前,祭祀傢庭先在傢門口與廳中香火臺前,擺上柚子、5杯酒、5雙筷子、整隻熟雞等祭品。雞上插著一把小刀,雞頭和刀把對著祖先方位,意味著讓祖先用刀切瞭吃。小碗裝上五色糯米飯,並用一個小碗裝上薑、鹽,一小碗花生,蘋果、橙子等。點香祭拜後,再用籃子裝好祭品。然後才能出發祭拜。
人們手提、肩挑,帶著蒸熟的五色糯米飯、蛋卷、柚子、蘋果、橘子、飲料、花生、鍋頭、刀斧、鋤鏟、水、酒、碗筷以及香燭、紙錢、經幡等物魚貫上山。
來到祖墳前,大傢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先鏟除草蔓修整墳墓。修整時,留意保護墳墓背部與山體相連處的泥土。他們認為,墳墓與山連成一體才能“背後有靠山”,充分汲取大山龍脈的風水靈氣。不像別處孤零零的土饅頭,這裡的墳墓多呈與山連體的長圓形。
清理好墳墓,將帶來的香點燃,在墳墓的四周插上。鋪好墊紙,將煮熟的雞、豬肉塊及五色糯米飯團裝好,恭恭敬敬地擺好。雞頭要向著墳碑,雞腳往後伸,成為向祖先下跪狀。將 5雙筷子間錯擺在 5杯酒之間,筷子上端對向墳碑,以方便先人左手拿酒杯、右手持筷享用祭品。在墳墓四周插一圈香,意為皇天後土,供奉齊全。
擺好祭品,在香燭煙霧繚繞中,人們按輩分,長輩跪前面,晚輩依次跪後面,一起給祖宗跪拜、叩頭,奉上誠摯的祝願。
香燭燃燒過半之後,傢中長幼依次給供奉的 5杯酒裡添酒,意味著對祖先的尊敬。過一段時間之後,象征先人已經將酒菜茶飯全部享用到瞭,便將 5杯酒灑於墳前。
奠完酒茶之後,開始給先人燒送紙錢、紙衣、紙物。隨著社會發展而出現的事物,此時都有所反映,人民幣、金元寶……都在閃爍的火光中逐漸灰飛煙滅。
收完祭品後,將一張紅紙貼在墳頭,插上黃白相間的經幡。最後放花炮與鞭炮,表示清明祭拜結束。
隨著時代變遷,祭祖形式也發生瞭變化。過去祭祖主要以傢族為主,現代祭祖主要以傢庭為單位,由傢裡長輩帶著兒女踏青祭祖。不少人還開著私傢車去祭祖。但是,無論何種拜祭模式,清明節的文化傳承,永續依然。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