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賀州八步區浮山歌節
八步區賀街鎮地處湘、粵、桂邊境餘脈地區,素有“三省通衢”之稱,賀街鎮古時稱臨賀、賀州、賀縣,自西漢置縣以來,先後為臨賀郡、臨慶國、賀州、賀縣,至1952年縣城遷往八步,更名為賀城、賀街止,始終為郡州、縣治所在地,在經13個朝代,前後2100多年歷史。從秦漢至明清,漢、壯、瑤、苗等民族大量遷入賀縣。使八步區成為多民族聚居縣,給賀街註入新的文化內容。
相傳唐代初期,賀街浮山附近的大鴨村的陳秀才赴京城趕考,因傢境貧寒,且為人正直,不肯賄賂考官,屢試不第,憤而返鄉在浮山隱居,常常臨江垂釣,與漁傢女對歌合樂,並免費為鄉親們擺渡,逝後,人們在浮山立陳候祠,釣魚臺、對歌樓以示紀念,在陳秀才生辰及忌日,八方鄉親雲集浮山對歌,衍成盛大的歌節。浮山歌節發源於唐宋時期,成型於元明時期,至清末發展成熟,是八步區山歌文化的典型代表,浮山歌節民俗既有中原漢族文化的元素,又兼之壯、瑤等民族文化的印記,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浮山歌節民俗文化融廟會遊神、宗教崇拜、民歌、民間八音、傳統戲曲等多民族民俗民間文化藝術於一體,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形成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與特點。
浮山有兩個傳統的節日:一是農歷四月二十六的浮山廟炮期,二是農歷五月十九的歌節。
農歷四月二十六的浮山廟炮期,相傳為“陳王”的生日,廟會活動就是圍繞他進行。
傳統活動有陳王像出遊、唱山歌、舞龍、舞獅、本地采茶戲演出等,廟會前夕,賀街鎮河東街群眾就到河東的陳候行祠請出陳王像,放到望江樓,大唱本地山歌藉以娛神。在望江樓歌罷,還要抬陳王像到河西供奉唐代軍事傢衛國公李靖的北府祠住一宿,因陳王生前與李靖為至交好友,讓兩人同宿一偏私,再敘舊誼。次日廟會正日辰時,請出李靖與陳王塑像一道巡遊,先繞城一周,再浩浩蕩蕩到浮山陳王祠祭祀,遊行時隊伍周圍鞭炮聲、八音樂聲、山歌聲,尤為熱鬧,祭畢,龍獅起舞,戲臺開鑼,歌節開臺,四周山歌不絕於耳。至農歷五月十九,是又一次浮山廟會,傳說這一天是陳王爺的忌日,因他生前是遠近聞名的歌師,所以這一天的廟會除瞭傳統的祭祀活動,主要以八方歌手在浮山對歌為主,以表懷念。
浮山歌節中歌手演唱形式多樣,其中以擂臺賽歌最具特色,擂主由上一屆優勝者擔任,擂主站在高臺上主唱,攻擂者也在主歌臺對面擺一歌臺與之抗衡。對歌時,無固定歌詞,攻擂者唱什麼,擂主就答什麼,鬥智鬥勇。雙方歌伴既是幫腔者,又是啦啦隊,氣氛熱烈,一直唱到有一方認輸為止,常常是一天唱罷,不分勝負,夜晚挑燈夜戰,唱至天明,定要分出勝負。
除瞭擂臺賽歌外,還有群體嘯歌、男女情歌對唱、個人自由放歌等多種形式,浮山碼頭、滄浪亭中群體嘯歌,一人領眾人和,氣氛熱烈,直抒胸臆。歌節當日,浮山四周是歌場,上下是歌臺,整個一片歌的海洋。浮山歌節習俗於2010年五月評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賀街鎮也被評為自治區級“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浮山歌節是八步區漢族與壯、瑤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節日。每逢歌節,周邊鄉鎮及廣東封開縣、懷集縣,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等歌手齊相會。歌節中,各種曲調的民歌此起彼伏,有賀街鎮本地民歌“哩嗬嘿”“連山調”,蓮塘、賀街、黃洞等地的客傢山歌“叮咚叮”“扯咚扯”,瑤族民歌“過山音”等各種曲調交織在一起,令人賞心悅耳,流連忘返。除傳統民俗陳王出遊、本地采茶戲等表演外,還會有客傢民間絕技“上刀山”、獅舞隊等民間藝術團前來祝賀表演,每次歌節參與群眾少則一兩萬人,多則四五萬人,人民群眾歡聚一堂,歌唱美好生活,其盛況聞名遐邇。
浮山歌節發展主要經歷瞭三個階段:
(一)萌芽期。唐宋時期至宋元時期,民間多在農歷四月至五月前後,相互放歌娛神,自發組織對歌活動。
(二)成型期。明清時期至新中國成立以前,浮山對歌逐漸形成節日習俗,並融合陳王信仰於一體。
(三)成熟期。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浮山的節日習俗走上正軌,浮山寺、陳王祠保護建立完善,歌節形成每年兩次,民眾參與人數達數萬人,改革開放以來,浮山歌節也有瞭較大發展,確立瞭浮山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立瞭浮山歌節理事會,負責浮山寺、陳王祠等歷史建築的管理和傳承人的培養。
近年來,越來越多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到浮山歌節活動中來,形成瞭政府主導、社會各界人士共同策劃、群眾積極參與的濃厚氛圍。
上一篇:江西吉安中秋燒塔習俗
下一篇:初伏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