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橫縣正月十六炮會
橫縣炮會又稱百合鎮葛麻炮會,舊時稱炮期、十六炮會,自明代中期起源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是以葛麻村、武留村為中心,並廣泛流傳於周邊鄉鎮的一項大型群眾性傳統民俗活動,是漢、壯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民族民間節慶活動。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舉行,期間周邊村屯、鄉鎮的壯漢民族群眾都聚集葛麻村一帶舉行盛大的炮會活動,其時龍獅共舞、鑼鼓喧天、炮竹齊鳴,爭搶炮王,場面非常熱鬧,每年觀眾達數萬人。
炮會的產生在歷史上源自本地關於“萬壽公化鴨救護明朝將領黃瓊公”、“觀音降妖護龍”等一些民間神話傳說,特別是“觀音降妖護龍,造福民眾,後來村民放炮接送龍福以示紀念”之說便是炮會產生的直接原因所在。
炮會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走龍放炮,這種炮會形式相隔3—5年才開展一次;另一種是一年一度開展的不走龍放炮形式。走龍放炮炮會隊伍一般由龍獅隊、炮仗隊、鑼鼓隊、喇叭隊、道教隊約一兩百人組成。主要儀式有接龍福、拜祭(社公、祠堂)、放炮、聚餐等。不走龍放炮形式的炮會,又稱廣場炮會,一年一度舉行,這是為瞭紀念觀音滅妖護龍的炮會。這種炮會就是在村裡廣場等空曠地裡放炮,其程序與走龍放炮有所不同,廣場放炮是從正月初一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六止,以各大房姓氏為單位,一般要經過巡遊全村、祭拜社廟、放炮等儀式以及龍獅鬧場、文藝演出、武術表演等各項文體活動。
炮會最有特色的是祖傳制作的“地沖炮”,這是一種體型巨大的大花炮。不論年代遠近,炮會的放炮形式和種類變遷,仍必須以“地沖炮”為中心,地沖炮燃放一般三響,一放降妖,寓意風調雨順,二放拜地,寓意五谷豐登,三放拜觀音,寓意平安吉祥、丁財兩旺。
橫縣炮會在廣西各地的舞龍中獨樹一幟,通過炮會民俗活動的開展,對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豐富和完善廣西傳統民俗文化,促進民族的融合和發展,都將產生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是研究中國龍文化不可多得的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