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宜州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亦稱盂蘭盆節,各地多為農歷七月十五,宜州卻是七月十四。

中元節雖然不是法定假日,但宜州許多單位都提前下班過節。下班人流中,到處是手提冥紙、蠟燭等節日物品的匆匆過客。

在民間,中元節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祖。首先清掃祖宗的牌位,將牌位打掃幹凈,然後擺放好祭品。由於以前生活困苦,祭品就是簡單的一塊肉和一碗飯,如今生活水平提高瞭,祭品就越來越豐富,有雞、鴨、魚、肉、生果、茶酒等祭品。

祭品擺放好後,子孫們依次給祖先上香。等香燒過瞭三分之二,就在香案旁邊燃燒冥幣、紙衣、佈料、紙鞋給祖先,然後放鞭炮。

供奉禮之後,一傢人其樂融融地開始晚宴。晚宴豐富,除雞、鴨、魚、肉外,還有狗舌饃助興。狗舌饃是宜州中元節少不瞭的小吃。它是用糯米粉、黃糖和水揉合而成的,內有白糖芝麻餡,形似狗舌頭狀。捏好的面團用煮過的芭蕉葉包裹,蒸熟便可食用,味道香甜可口。

由於現在很多人在外工作,親人間相聚的機會越來越少,大傢就倍加珍惜團圓的機會。每年中元節,人們在祭祀先人之餘,還把它作為宴請賓客、合傢團圓的節日來過。

祭瞭祖宗,還要“送祖”。七月十五早上,人們將昨天燒錢紙的灰燼用芭蕉葉包起來捆紮好,上面插3柱香,然後到村外的溪河裡,順水而流,並在岸邊燒香和紙錢。

對於佛傢弟子來說,中元節也是佛的歡喜日,源於佛弟子目連救母的故事。

《盂蘭盆經》記載,目連盛飯奉母,但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目連哀痛,於是乞求佛陀。佛陀告訴目連,其母罪根深結,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應仗十方眾僧之力方能救度。於是叫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為父母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以此大功德解脫其母之苦。

佛傢弟子們將自己的七世父母寫在一張黃紙上,帖在墻壁上,當做靈牌位。佛傢的貢品必須是素的,並且擺放極有講究。素餃裡的的餡代表五行。黃花菜代表“金”,木耳代表“木”,粉絲代表“水”,香菇代表“火”,腐竹代表“土”。素餃要擺放81個,寓意九九歸一。水果即有“五果”的說法,分別是:黑心果、剝皮果、肌膚果、角果、子果。除子果外,每種果擺5個,代表五福之意,子果上面則擺放21顆蓮子,寓意陰陽合一。

貢品擺好後,居士們開始上香。3柱香,1柱敬佛祖,1柱敬父母,1柱敬天。法師擊打法鼓,居士們開始在佛堂前誦經,場面肅穆莊嚴。誦經期間放飯佈施、撒甘露水,燒“見即解脫咒”。最後還有“放生”的程序,居士們將買好的烏龜、魚和青蛙拿到江河邊放生,並誦經祈福。

宜州中元節,源遠流長,充分體現瞭中元節祭祀的傳統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樂善好施的義舉,很有人情味。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