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全州龍水農具節
在全州龍水鎮,每年最熱鬧的時候是農歷二月初八,當地人也稱趕“二月八”,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瞭,人們借此機會進行各種農具、農戶品交易。如今,“二月八”已成為龍水鎮的傳統圩日,熱鬧程度已超過春節。
龍水鎮的“二月八”是一種自發的,大規模的民間集會,因為從這一天開始,大地復蘇,春暖花開,是農民朋友整修農具準備春耕的時節。這天,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市民早已將龍水鎮市場的大街小巷塞滿瞭,各種農具五花八門,琳瑯滿目,令人眼花繚亂,人們紛紛選購,以備春耕。此外,集市上的民間小吃,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大飽眼福和口福。
龍水鎮每年的“二月八”當天盛況空前,街上萬人擁擠,熱鬧非凡。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二月八”農具節規模越來越大,參與人數逐年遞增,農具節已超越春節,成為當地第一大節日。
全州龍水鎮的“農具節”,也叫做“趕大鬧子”。這個節日每年不止一次,農歷的二月八、三月三、五月八、九月八都是農具大集市的節日。經久成習的農具節,分別為春耕、春種、夏收、夏種、秋收、秋種提供生產用品的風俗,確實為農事做到瞭盡善盡美。
每到農具節這天一早,天剛蒙蒙亮,龍水街上的人就紛紛卸下門板和床板等一應物品,搶占門前位置攤子,一傢要擺好幾個,從茶亭嶺一直擺到蘭江橋上,足有二三裡長。板子不夠的,就把過去老秀才的舊匾額和老商人們的舊招牌板也抬瞭來。有的甚至連床、香案、茶幾、長凳也搬來。其中奧秘是鎮裡的街上人藉這個農具節大撈一把。
到瞭上午八九點鐘,四面八方來趕大圩的人蜂擁而來搶租攤位。那些用單車馱來的、汽車運來的、乃至雙肩挑來的大包小包、大捆小捆很快就把所有的攤點租用精光,來遲瞭的人隻好擺地攤,再遲來的則把石頭、垃圾推開,用尼龍佈往地上一鋪也就隨勢發財瞭。這擺賣的東西,還不僅是成衣、百貨、傢具和傳統飲食,真正的農具都擺在兩水交會的蘭江橋轉彎至踏水橋再延伸到虹橋一帶。各種農具應有盡有,大的有木犁、木耙、籮筐、糞箕、簸箕、撮箕、魚撈、蝦耙、谷墊、打谷桶、風車;小的有蓑衣、雨帽、牛桅、犁藤、扁擔、糞瓢、牛繩、鐮刀等。不用告訴,誰都知道按傳統分門別類擺到應擺的地段上。這一堆堆的農具,顯示出春耕生產迫在眉睫,更在催促人們農事的重要,切莫誤瞭陽春。
盡管農具陳列成半裡長圩,壅擁得塞街填巷,日剛西偏,那堆積如山的木犁、木耙、牛軛、犁藤、蓑衣、雨帽等就被搶購一空瞭。究其原因,這時正值春耕時節,誰不願意置辦一些較好的工具,為精耕細作創造有益的條件呢?
一山的農具銷完瞭,農友們背著新的農具,臉上綻開滿意的笑容,踏上歸途,就象無數條人龍,奔向四面八方。留給人們的是龍水魚米之鄉的農事民風,同時也窺知瞭龍水的富足和奪取豐收的勞動底蘊。
龍水趕二月八,主要是為新一年的農業生產特別是即將到來的春耕生產做準備,交易的產品以農貿、農具、耕牛等為主。“二月八”,傳說是全州湘山寺全真大師誕生之日,民間稱全真大師為壽佛爺爺,據說這天所買的農具經久耐用。
據史料記載,壽佛爺全真大師俗姓周,名宗惠,兄弟間排行第三,生於唐朝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祖籍為湖南省郴州今資興市原程水鄉周源山,父周鼎,母熊氏。全真大師16歲拜別父母,20歲隨著道欽禪師進京晉謁唐玄宗皇帝,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四月到達全州縣(原名為湘源縣)佛教聖地湘山開創凈土院傳播佛學。
宋朝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宋徽宗加封全真為“慈佑寂照妙應普惠大師”。為瞭紀念他,五代後晉高祖石敬瑭以全真佛名命名,改湘源縣為清湘縣,置全州,相沿至今。清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玄燁親書“壽世慈蔭”匾額。清咸豐九年,咸豐皇帝奕貯赦封全真大師為“保惠無量壽佛”,享有“西祖阿彌陀,東宗無量壽”之美譽。
“龍水二月八”集市交易量逐年增大,形式也呈現多元化。
“龍水二月八”這個傳統的商貿集日,經過幾百年的沉淀已經形成一個品牌,是龍水乃至全州的一張名片,現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上一篇:廣西全州人春節傳統“分歲”習俗
下一篇:廣西全州七月半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