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廣西全州七月半風俗

廣西全州七月半風俗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七月半,指農歷七月十五日中元節,舊俗於此日設祭超度亡故親人,稱盂蘭盆。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地官節,齋孤,為每年農歷七月十五(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漢代時,中元節是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用新米等祭供,想祖宗報告秋成。

道教認為中元節為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所有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傢團圓,因此又是鬼節,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祭祖先,薦時食等活動。

在全州民間,每到農歷七月半,人們都會按自己特有的風俗方式來祭祖先。大傢買來厴籠填寫好,金紙,銀紙做成金銀錠(元寶),各種面值的冥幣,黃表紙,香,石灰等做準備。

在七月半的前幾天,人們把黃表紙裁成長20厘米,寬14厘米左右備用,然後拿出自制的鐵制的錢鑿和木錘,在厚約1厘米的黃表紙上整齊的鑿出一個個2厘米大,外圓內方的銅錢,這樣就是完整的錢紙瞭。每當聽到隔壁臨星屋裡發出有節奏的“嘭嘭”聲,就曉得鄰居在打錢紙瞭。

各種準備工作都做好後就是進厴籠瞭。先用錢紙三張一份,鋪在厴籠的底部和邊部增加厚度好定型,然後也是三張錢紙卷起來整齊的放進厴籠底部,照此類推直到把底部放滿,再放進冥幣和金銀錠,蓋上蓋就算進好一個厴籠瞭,每位祖先分兩個厴籠,稱為一擔。當然少不瞭要給陰間接送祖先的車夫的封包瞭,每擔厴籠一個車夫封包。

進完所有厴籠後,就要殺雞在厴籠上淋血式瞭,這一步做好後就整理幹凈雞,然後煮好菜放桌子上,擺上酒杯和筷子,在杯子裡倒上酒供祖先。

吃完飯等天黑後,先在屋外空地上用石灰畫出數量不等的白色的圓圈,然後把厴籠用簸箕或其它東西裝好,拿到屋外放進白石灰圈,點上火焚燒,點上香拜三拜,祈求祖先保佑自己身體健康,發財賺大錢等等心願。等所有厴籠燒完後,打封炮仗就表示車夫已經把祖先和那些錢財拉回陰間瞭,再拜三拜就可以回傢去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