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廣東陸河端午節習俗

廣東陸河端午節習俗

分類:作者:[db:作者]日期:2021-11-12

源遠流長的端午節,傳說是為瞭紀念憂國憂民的屈原大夫,面如此算來,此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瞭。陸河人稱端午節為“過節”或“五月節”,它是陸河人的一個大節。五月節的時候,農歷年大概過瞭三分之一。中秋節則大概是三分之二,也是一個大節。這兩個節和春節是中華三大傳統節日,它們剛好將一年(農歷年)分成三段。陸河人過端午節,除瞭在門口插艾草和洗午時水之外,還有一些其它的習俗。

傳說,為瞭讓魚兒們不毀壞屈原大夫的屍體,聰明的古人發明瞭裹粽子,並把其投人江水之中,從而把魚兒引開。其後兩千多年以來,中國人傳統的過五月節形式,主要就是體現在這個裹粽子上。也正因為如此,五月節才會屢屢被人們戲稱為“粽子節”。

然而,五月節就一定意味著裹粽子嗎?

陸河人對此給出的答案是“不”!因為陸河人過五月節,雖然也吃“粽”,但這個“粽”卻不是用“裹”,而是用“炊”出來的(炊,一種客傢說法,大致跟蒸差不多,例如“炊粄”)。這種“炊”出來的“粽”,叫做“粽粄”(粄,一種客傢米制食品),也叫灰水粽,它跟時常見到的粽子完全是兩碼事。這種灰水粽,有點像年糕,不過兩者是不一樣的東西。

灰水粽的制作方法:

在五月節臨近前一個星期到半個月左右,主婦們會先去山裡砍一些陸河人叫佈荊樹(一種野生小灌木)的帶葉樹枝。這種樹的枝葉,帶有一種淡淡的香味。將這些樹枝挑回傢之後,先將其曬成八九成幹。然後在炊粽粄前,將這些樹枝燒成“地灰(草木灰)”。再小心地將這些佈荊灰收集起來,用一塊佈把佈荊灰水濾出來,先用桶儲著候用。這些濾出來的佈荊灰水是橙黃橙黃的。

主婦們一般是在五月節前一兩天“炊粽糲”。制作方式是:

先用糯米粉加上早前濾好的佈荊灰水,把其和成很稀的粄漿,然後再將粄漿放到一個平底不銹鋼鍋裡“炊”上兩三個小時,就成為好吃的“粽粄”瞭。在和粄粉的時候,要把握好加佈荊灰水的量,這一步驟十分關鍵。佈荊灰水加得少瞭,“炊”好的粽粄會沒什麼味道,吃之如嚼蠟。但若佈荊灰水加得過多瞭,“炊”成的粽粄則又會變得很苦,也不好吃。

總之,這個量一定要恰到好處才行,而這正是到瞭考驗主婦“炊粄”水平高低的時候。一般會“炊粄”的主婦,總是會憑著多年的生活經驗,比計量工具還精準地加入適當的佈荊灰水,從而“炊”出一“床”靚粽粄來(陸河人對粽粄的計量單位是“床”)。

待粽粄“炊”成之後,將其放涼,就可以食用瞭。

一般炊”得上好的陸河粽粄,都是顏色橙黃晶亮的,聞一聞,會有股柔香撲鼻而來。吃的時候,要就著白糖或紅糖才好吃。上好的陸河粽粄,一般都很柔韌,滿帶彈勁。因此,一般的刀很難將其切開切斷,非要靠主婦們用絲線一抽一拉把它們分成一小塊小塊才行。當你把這一小塊一小塊的粽粄就著糖吃進嘴裡時,會覺滿嘴生香,咬起來柔韌耐嚼,十分好吃。另外,它們還清物主毒,絕對是一種好吃的陸河特色食品。

除瞭吃粽叛之外,陸河還有一些過五月節的習俗也很患為究。例如傳說因“走黃巢”而起的“做朝”與“做晝”爭所謂“走黃巢”,指的是唐朝末年,黃巢領導的一次農民起客傢人的祖先為躲避由此引發的戰亂,一路南遷。客傢人的租先,傳說源起於中原地帶,且大多是古中原地區的名門望族因躲避黃巢等歷次農民起義引發的戰亂而一路南遷,最終定居千粵贛閩三省交會的廣闊區域裡。陸河也屬這塊客傢核心區域的范疇。

“做朝”和“做晝”,指的是五月節當天,是以吃早飯為主,還是以吃午飯為主。幾百年來,陸河人過五月節分成兩種:一部分人“做朝”,即以吃早飯為主。當天早上,天未亮就起來,煮許多好菜,早飯十分隆重,而午飯和晚飯則隨便將就一下;另部分人“做晝”,早飯和晚飯隨便將就一下,而午飯則煮許多好菜,相當隆重。

多少年來,這兩種習俗不僅各自一代傳一代,而且一直在互相“指斥”對方:“做朝”的人說“做晝”的人的祖先“怕死黃巢的軍隊還遠遠的沒來到,就匆匆忙忙、慌慌張張地跑掉瞭而“做晝”的人則說“做朝”的人的祖先“死吃(貪吃)”,說黃巢的軍隊都殺到眼前瞭,還隻顧著吃,是要吃不要命。雙方各執一詞,都說得有一定道理。因此,這種習俗之爭就一直流傳到現在。

總的來說,陸河人過五月節,有自己獨特的地域特色。

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豐富起來,而且人們近年來遷移也多瞭,視野遠較以前開闊,致使人們對這些五月節習俗的態度淡瞭許多,許多傳統的東西逐漸被簡化掉。大多數人已很少自己去炊粽粄瞭,也無所謂“做朝”或“做晝”,甚至於已無所謂過節與不過節,一年到頭都是照常過,平常對待。

總之,現在的人們,對於過年過節,早已沒有瞭期待和激動,有的隻是淡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