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州溪口穿“蔗巷”歡度元宵

潮州磷溪鎮的溪口村有一種獨特的民俗——“穿蔗巷”,每年的正月十六夜,溪口七個自然村傢傢戶戶都要有人拿著甘蔗,蔗尾掛上燈籠,站在村巷迎接大老爺遊行隊伍的到來,讓老爺從“蔗巷”穿過,以這方式祈求新年興旺,日子像甘蔗一樣節節高甜甜蜜蜜,這一習俗從清光緒年間流傳至今。

磷溪鎮溪口村在潮州府城東邊5公裡的地方,因在北溪上遊溪口處,得名溪口。溪口民風淳樸,一年一度的盛會格外喜慶熱鬧。溪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末,這裡如今以劉姓為主,按照族譜的記錄,他們的祖先由福建到達饒平,繁衍生息瞭幾代人之後才逐漸遷移來到溪口。

溪口鄉的“穿蔗巷”在潮汕地方是絕無僅有的。據瞭解,潮汕地區隻有磷溪鎮的溪口村正月裡有“穿蔗巷”的習俗,其它地方並沒有類似的活動,甚至磷溪附近的其它劉姓也沒有這樣的活動。這是為什麼呢?在清朝以前,溪口這裡是以種甘蔗為主的,在潮汕地區糖業發達的時代,能榨糖的甘蔗是他們農耕生活中的主要經濟來源。這裡的供奉的神七聖夫人因為元宵夜去府城裡面玩,所以在正月十六遊神。為什麼要拿甘蔗呢?那個時候沒有電燈,遊神的時候要過這些巷道太黑瞭,就用燈籠來結在甘蔗上面,站在兩邊就可以照明。

溪口村民在正月十六便進入瞭緊張的各種準備之中,穿上精致講究的服裝,帶上遊神必備的器具,最重要的是要挑選好的甘蔗和紮燈籠。

當夜,村民們要先到村裡供奉“老爺”的七聖夫人廟祭拜求平安。這裡供奉的七聖夫人,據說是南宋時期七位除暴安良、護產保嬰的女醫神。雖說有七位夫人,但現在廟裡卻隻有四身夫人和兩身官人,一身聖人爺 ,到底是什麼原因,當地人也沒能說清楚。

大約在19:30左右,鄉民開始抬夫人、老爺,娘娘出來遊行,這時夫人要經過的路上,人們已經用掛著燈籠的甘蔗排成隊伍等待夫人穿過。

遊行隊伍穿村過巷要經過7個自然村。

每當抬著“七聖夫人”的遊神隊伍從點著燈籠的蔗巷中穿梭而過時,人們就歡呼雀躍著,仿佛看到新一年五谷豐登的豐收盛況。夜幕裡,蔗燈下,快樂的人流不斷穿梭,一派歡樂喜慶的新景色。

鑼鼓隊、樂隊、彩標(旗)也都要都參與遊行。彩標是由彩旗演變來的,潮汕地方遊神活動都有使用,標上秀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祝福語,寄寓村民對新年的期望。

溪口7個自然村基本都是姓劉,所以燈上都標示“劉”。

甘蔗上掛著燈籠有講究。據說傢有一男丁,則在甘蔗上掛一盞燈籠,傢有兩名男丁,則在兩根甘蔗上各掛一燈籠,傢若有五男丁,則兩甘蔗,二三分開掛燈籠,女的不算。“丁”在潮汕音同“燈”,燈多表示這傢人男子多,在農村,男丁多就有自豪感。

相傳,溪口村古時候遊燈十分講究,必須由傢裡的男人來扛燈。如今移風易俗,村裡的男女老幼都可以來扛燈。

整個遊行活動歷時5個多小時,要到凌晨才結束。

元宵佳節穿“蔗巷”遊燈的民俗活動,寄托著農民們對紅火日子的期盼,對來年豐收的厚望。祈求光宗耀祖虔誠孝順新年順利五谷豐登,這也是潮汕純樸民風的一種延續體現。

現在,甘蔗的種植業在當地雖然消亡瞭,這種民俗活動仍充滿著活力。每到正月十六,出門在外的鄉親,無論離多遠,都會交待村裡的親戚,為他們準備一桿蔗燈,回來湊一下熱鬧,感受一下傢鄉的溫暖。

這樣獨特的民俗一直以來倍受國內媒體的關註,“穿蔗巷”民俗活動展示瞭溪口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這個獨一無二的民俗蘊含著當地的人文歷史和發展變化,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參與其中,樂此不疲。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