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信宜過年習俗
廣東省信宜市,民風古樸,至今保留著一些古代粵西俚僚人的生活習慣和風俗,過年、春節除有漢族的傳統文化外,一些習慣與中原地區有所不同。
1、傳統的信宜人辦年,一定會包粽子,俗稱年晚包古粽,發達又興隆!無論讀書、立業還是做生意,誰人不想發達興隆?
2、吃團圓飯菜式劏熟雞(剦雞),熟雞除香口好外,還代表盛熟,在農村意味著谷熟豐盛。肥得流油的炸扣肉也是不可少的,意味著過肥年,一定要有鯉魚(利餘),吃團圓飯要有剩餘,表示年年有豐餘的意思。
3、舊時“除夕”之夜是要守歲的,傢裡每間房子都要點上燈,現是電燈,謂之長命燈,有的人傢會連點三晚,一傢人團坐在一起直到“交年”等燃放爆竹。
4、炮仗代表火紅興旺,點長炮是傢傢戶戶不可少的,富有人傢常常鬥長炮,誰傢燃放爆竹時間越長,表示興旺越長久!
5、給孩子們壓歲錢,是“交年”每個父母都做的第一件事情,壓歲錢一般放在孩子們的床頭或席底,而且要壓到正月十五。
6、春節早晨,信宜人有吃糖水的習慣,愚意新年甜蜜的開始,糖水的做法大約類似元宵,多是用糯米粉包糖芝麻。放紅棗、百合煲糖水後,再煮糯糖園。傳統的信宜人正月十五並不是吃元宵,而是包籺,這與正月十五鬧元宵的中原習俗迂回。
7、春節不殺牲的習俗在部分農村存在,這主要與一些老人信佛有關。
8、春節小朋友們就給長輩拜年,做長輩的就要給孩子“賀歲錢”,又叫“利是”,人們這天見面總要互相“恭喜”。不說不吉利的說話,說不吉利的說話,是碰上黴頭瞭,會黴到年尾的。
9、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一般常見民俗是不掃地,以免掃走瞭財氣,古人稱之為“不灑掃庭院,取蓄藏也”。
10、正月初一拜傢長,正月初二訪親友,初三之前不遠門,開年多在初四後,初五接福算盤響,正月十五年例鬧得忙,這是信宜舊圖地區的習俗。
信宜新圖地區正月十五過去有鬧春牛的習慣,現也漸漸消失,被舞醒獅代替。
初二拜神風俗
信宜人比較信風水神仙,每年春節年初二的下午傢傢戶戶都要準備豐盛的菜肴去當地的土地廟拜神。其中必不可少的是無論貧窮富貴都必須準備一瓶燒酒,一隻大肥雞,一條長長肥肥的豬肉,兩碗面條、豆炸,木耳,面條。當然準備的酒菜越多就越代表你有能力有錢。因為拜土地公不是一傢傢單獨拜是兩傢人一起把酒菜拿出來拜神的。因為酒菜太多又相似經常看到有人拿錯對方的酒菜或者漏拿自己的東西。
當你把酒菜擺到桌子上的時候,還必須努力背熟爺爺奶奶教熟的那段土白話。求祖宗保佑你:老祖嫩祖,高僧始祖,天神地神,各路大神,各路財神,門官土地龍神、太上老君,八公八婆,保佑我地屋幾。生仔成龍,生女成鳳,出門遇貴人,心想事成;扣女容易成,生仔兒又聰明。五棟別墅在省城,八棟大屋在京城;穩錢爽過李嘉誠,壽命超過一零零,養雞鴨大過豬,養豬大過牛,養牛大過對面隻山頭。天神地神飲窩,飲矛齊,領落來飲。燒酒落地,順順利利。炮聲一響,黃金萬兩。
正月初一至正初七的傳統風俗
正月初一是迎財神的日子,俗話說,士農工商,缺財都難生存,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一般常見民俗是不掃地,以免掃走瞭財氣,古人稱之為“不灑掃庭院,取蓄藏也”。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與長輩住一起拜傢長,互相祝福。初一的口彩很重要,親人的互相拜年,恭喜發財是第一句話。同時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去廟裡燒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順利平安。另外,此日對碗之類的要小心,以防損壞,如不慎打壞瞭,要說句“歲歲平安”。
正月初二,這日是利於探親的日子,在新春假期走遠途旅遊或探親的朋友可以選在此日出行,大多易順利。此日也是嫁出去的女兒們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傢拜年的日子。
正月初三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被認為是“赤口”,是不能去拜年的。俗以為是日赤熛怒下兄,遇之則不吉,大年初三例應祀祖祭神,故很多人這天去廟宇祈福。
正月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傢傢戶戶都要守在傢裡,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施放鞭炮,以示恭迎。初四旺運方法:把新的灶神爺像貼在神龕裡,再點上香燭,泡一盞茶,祭拜神像。現在都市人的方式,是把廚房打掃的幹幹凈凈,食物分類放好,沒有垃圾和發黴的東西。
上一篇:四川巴中正月十六登高節
下一篇:俗語:白露身不露 赤膊當豬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