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廣東佛山塘肚行神慶元宵

廣東佛山塘肚行神慶元宵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塘肚“行神”習俗源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由曾中進士的鄉賢嚴學思所創立,旨在祈求風調雨順,習俗流傳至今已386年。

元宵佳節,佛山人喜歡“行通濟”祈求好運,而距離佛山市中心城區50公裡左右的高明塘肚村,亦有一場慶元宵盛會,當地人稱為“塘肚行神”。

塘肚村位於荷城街道南洲行政村。宋元之際,嚴氏族人從高要范山村遷居此處而逐漸形成村落。因東西兩坊凹處地形如肚狀而取名“塘肚村”,歷史上也曾用名“大唐塘肚”。

“塘肚行神”的習俗源於明代進士嚴學思,據《高明歷代名人選輯》記載,嚴學思生於1573年,卒於1653年,字心印,是高明荷城塘肚村人,明崇禎四年(1631)考中進士。關於嚴學思有這麼一個傳說:

當年嚴學思赴京應試,渡江途中險遭風雨覆船,突然船邊閃現金光,漂來一個上書“岑聖王神位”的檀香神牌,嚴學思等人撈起後風雨驟停。當晚,嚴學思夢見金甲人告訴他“遇麥而仕”,後來他果然遇到赴京考試的高明人麥而炫,兩人同中進士。嚴學思為拜謝神恩,告假回鄉組織鄉人修建岑聖廟供奉“岑聖王”,香火祭拜,以表虔誠,並定下每年正月十五為全村行神日,作為春耕播種前的儀式,祈求全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人身體健康。自此之後,每年正月十五日,塘肚村的行神儀式便成習俗,並延續至今。

所謂行神,就是抬著“岑聖王”(俗稱大王公)的神龕於塘肚村四坊之間巡遊,線路從岑聖廟出發,經過嚴氏大宗祠、東西坊、石硯坊、興隆坊、塘源坊,最後再回到岑聖廟,路程將近30公裡。

在行神隊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岑聖王”神龕,緊跟其後的是四坊醒獅隊,隨後是參加行神的群眾。

行神隊伍當中會有一名老者,手提一袋紅帶子,沿途派給路人,路人如果能索要到紅帶子,或是摸到大王公的神龕,即意味著帶來好運。紅帶子寓意吉祥,未婚男女將紅帶子纏繞手上,巡遊結束後掛在自傢門口祈盼姻緣降臨,而父母長輩則帶回傢中祈福兒女健康成長。

行神當天,村民們早早在傢門口掛起數層樓高的鞭炮,等到巡遊隊伍經過時,鑼鼓喧天、鞭炮轟隆,到處人山人海,場面熱鬧非凡。

按當地風俗,隻有新婚男子才能抬“大王公”巡遊,每人一生隻有一次機會,因此村裡許多出門在外的人都會特意趕回來爭取機會。

這一天,塘肚村民都會做上最好的瀨粉,宰雞殺鵝,以豐盛的美食接待來自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參加行神的路人不論是否與主人傢認識,都會受到熱誠的邀請,越多人共餐,主人傢就越高興。而在行神路線的道路兩旁,會有眾多小攤販擺賣風車、花燈、香燭、手工藝品、小吃、瓜果蔬菜等商品,琳瑯滿目。

隨著時代的變遷,“塘肚行神”已深入人心,演變成為所有人都能參與的集體活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