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迎喜神”即過完年之後,男女老少拿上香、黃表、鞭炮去喜神所在的方位上香、燒紙、放炮,然後就近抓上一把柴火(幹樹枝)拿回傢放到自傢炕洞燒瞭,這樣就算迎瞭喜神。據說迎瞭喜神會保佑傢中外出上學的、在外工作的、經常出門的人在一年當中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迎喜神一般都是由傢中長者帶領,如傢中有人去不瞭,可叫其他人帶上他(她)平時經常穿、戴的衣服和帽子來代替。每當正月初二這天上午,懷仁老城人不約而同,浩浩蕩蕩地從四面八方前往同一個地方,大致位置是在原來的南園。
關於迎喜神的日期及方位,這麼多年來,許多人都存在一個誤區,包括我在內,總認為正月初二就是迎喜神的日子。經查閱資料,這裡與大傢一起簡單地瞭解一下有關喜神的小知識,同時也分享一下我個人學習的一點心得。
喜神有坐喜神、睡喜神、怒喜神、醉喜神、笑喜神五種,《喜神喜怒歌》裡講到“甲己端坐乙庚睡,丙辛怒色皺雙眉,丁壬吃得醺醺醉,戊癸原來喜笑誰”。我們這裡所說的迎喜神一般是迎笑喜神。在《協紀辯方書》中載有“喜神方”,可據以定喜神所在方位及時辰。“甲、己日在艮方(東北方),寅時(3點至5點);乙、庚日在乾方(西北方),戌時(下午7點至下午9點);丙、辛日在坤方(西南方),申時(下午3點至下午5點);丁、壬日在離方(正南方),午時(上午11點至下午1點);戊、癸日在巽方(東南方),辰時(上午7點至上午9點)。”這說明喜神位於正南、東南、東北、西北、西南五個方位,每日一方。假如正月初一為西北,初二則為西南,初三為正南,初四為東南,初五為東北,如此周而復始。(喜神方向可按照八卦方位圖逆時針每日變換,循環往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易經》中的“五行八卦理論”詳細瞭解)
而怎麼才能知道要迎的笑喜神究竟在正月初幾呢?這裡要提到一個古代歷法中的“天幹、地支”知識。
“天幹”就是上面我們提到的甲、乙、丙、丁、戊、己、艮、辛、壬、癸,所謂“十天幹”;而“地支”其實是我們熟悉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十二地支”。天幹和地支組成瞭古代歷法紀年。比如今天是公立2018年2月13日,是農歷的戊戌年、甲寅月、丙子日,這裡的戊戌、甲寅、丙子就是幹支。至於如何把公歷的年、月、日換算成農歷的年、月、日,現在最簡答的辦法是手機APP下載個《中華萬年歷》。比如通過手機查看萬年歷,我們便可以得知今年的正月初一是戊戌年、甲寅月、己卯日。這裡的“己卯日”中的“己”便是當天的天幹,“卯”是地支,地支我們這裡不需關心。
結合上面解釋,“甲、己日在艮方(東北方)”以及“甲己端坐”可知,今年正月初一喜神在東北方,是坐喜神;正月初二是個“庚辰日”,“庚”便是這天的天幹,結合“乙、庚日在乾方(西北方)”及“乙庚睡”可知,正月初二喜神在西北方,是睡喜神;正月初三是個“辛巳日”,“辛”是這天的天幹,結合“丙、辛日在坤方(西南方)”及“丙辛怒色皺雙眉”可知,正月初三喜神在西南方,是怒喜神;正月初四是個“壬午日”,“壬”是這天的天幹,結合“丁、壬日在離方(正南方)”及“丁壬吃得醺醺醉”可知,正月初四喜神在正南方,是醉喜神。排除瞭正月初一至初四,今年我們要迎的笑喜神,恰恰又不在正月初二,而是在正月初五的東南方,這也與我前面所說的“誤區”不謀而合。至於詳細推理過程,並不復雜,大傢可仿照我前面四個例子,照葫蘆畫瓢。
由此看來,許多人習慣性地在正月初二迎喜神,確實不夠嚴謹。今年要迎喜神的朋友,切記不要盲目隨從瞭!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