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山西偏關“二月二”民俗

山西偏關“二月二”民俗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最喜慶的日子,對於偏關民間來說,卻是以祭祀龍神的二月二最為隆重。偏關民間流行著,過瞭“二月二”才叫傳統的過完瞭年。

二月初一、初二、初三,群眾自發地組織踢鼓子秧歌、跑旱船、耍龍燈……等民間傳統文藝進行表演。各鄉鎮、各村的男女老少,爭先恐後地湧入城裡鬧紅火、看大戲、交友;來自全國各地的馬戲雜耍、商人聚此經營。

偏關縣城二月二期間,街市一新,花燈閃爍,既有舞臺演出,又有街頭紅火。四方群眾,雲集縣城,大街小巷,人流如海,一片龍騰虎躍的景象。

偏關的“二月二”民間文化因何如此隆重,溯其根源,史料傳說不一。

一說,偏關縣為歷史邊關要塞,又是內外長城與黃河的交匯處,來自中原的戍邊將士及其後裔,以及遷來的移民,大都是龍的傳人。他們在二月二這天,懷著忠君愛國的思想,以振興黃河與長城的龍威為職責,舉行隆重活動,祭祀龍神,祈禱邊關的寧靜,求得龍人之江山永固。

又說,偏關位於山西西北角,春來較晚,每年二月二前後,正逢“雨水”、“驚蟄”,氣溫剛剛開始回升。人們視此為主管雲雨“龍王”露頭的日子,降雪變為降雨,故有“冰消河開水長流”的諺語。偏關是十年九旱的地方,土地多斜掛在山坡上,祈“龍王”下雨,靠天吃飯,歷來形成瞭一種迷信心理。

不管哪種說法,都離不開一個“龍”字。

偏關縣城二月二期間,街市一新,花燈閃爍,既有舞臺演出,又有街頭紅火。四方群眾,雲集縣城,大街小巷,人流如海,一片龍騰虎躍的景象。二月二盛大活動,縣城要持續幾天,鄉鄉村村,傢傢戶戶,都要舉行參加。

在民間,從二月初一開始,各傢要將傢裡傢外的所有縫隙全部泥嚴,謂之“泥蚰蜒窩”。傢傢戶戶吃油炸食品,油炸是為“嗆蚰蜒”,避蟲之邪,讓龍“翻身”。吃油食是“生龍舌”、“長龍牙”、“順龍腸”、“長龍心”,取其全吉。初二這天早上,各人衣兜裡要裝上豆子、炒瓜子、炒花生、幹饃饃之類的食品,隨時要吃,叫做“咬蒼蠅”,以避全年的蚊蠅之害。最講究的是,天不明就要從外邊擔一擔水回來,水桶內放著幾枚銅錢,叫做“引錢龍”,為的是財源茂盛,全傢富有。這一天,男女老少,都要洗澡,女人修發,男人剃頭,名曰“抹龍頭”。通夜傢傢張燈結彩,戶戶門口都壘旺火,“點火龍”、“發火龍”,擺供上香,爆竹齊鳴,熱鬧非凡。

從二月初二到初十,每天的吃食都有特定的安排。吃水餃、燙面、火燒一類的包裹食物,謂之“安龍角”,吃煎餅、烙餅一類食物,謂之“搭龍皮”,吃包子是“安龍眼”,吃白、豆、蕎面做的 和面條是“安龍須”,吃莜面窩窩、蕎面圪推是“掛龍鱗”。意圖隻有一個,求龍神保佑,萬事如意。當然,這是過去的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民間的上述“講究”逐漸淡化。(攝影:郝建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