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七月十五送面羊習俗
每個民俗節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義,這含義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與表達方式。
七月十五傢傢做面羊,上墳祭祖,饋贈親友,是山西民情風俗的一大特點。
從傳統風俗講,七月十五稱為“鬼節”,源於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弟子目連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後靈魂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既化為烈火,其苦難忍,目連求於佛,佛祖告他於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置五味百果,靠眾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說又與我國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說相融合,深深地影響到民眾生活,於是形成瞭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面羊貢祭祖上墳的風俗。
其實七月十五祭祖本意正象《東京夢華錄》所說是“……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種祈望豐收的願望。富有宗教意味的鬼節,發展到後來已全無鬼的蹤影,已是一種人與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節日。節日前幾天,鄉村的巧婦們三個五個聚在一起,發好精細白面,傢長理短談言笑語中,搓的捻的,剪的壓的,一紮一挑,盤棗點豆,一個個活物生生從手下蹦出:急蹦的兔、憨威威的虎、綿善善的羊、活溜溜的魚、獅子,小豬、小雞、小狗,每個物象身上施之於智慧,註之於情愛。待餳好上鍋急火蒸出,一個個白白胖胖,鮮嫩靈活,嬌態可掏,然後點施丹青,打扮齊整,便成為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
晉北風俗送男孩為羊,羊為祥瑞之陽物。送女孩為魚,魚屬陰,是為順乎陰陽秩序之作法。晉北的面羊造型渾厚飽滿,內蘊力極強,又加之身上點線的對比,使之極富漢魏風格,這與當地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有關。晉南的走獸花饃造型琳瓏精巧,神態獰厲,設色濃烈。所謂面羊實質是代稱,飛禽走獸其實什麼都有,還有組合的十二生肖,二子戲桃,五子爭腚等。
定襄的“面羊”更以其飽滿挺秀,渾厚博大的造型力度而享譽中外。形制大至三、五斤白面一個,小至三五寸之間,視饋贈對象而定。在造型風格上準確地把握住瞭隨意性這一特色。在簡括整體的形體上以梳子、錐子等器物壓出點、線或以面做成精巧的紋飾,形成一種力度上的強對比,極象漢霍去病石雕上刻線的運用。制作技巧上把握瞭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給面的自然餳發和蒸氣來完成作品,以充分發揮面的特性,體現面的質感,自然天成、樸實渾厚、令人愛不釋手。特別是一種叫“辯不清”的造型,幾個小胖娃娃纏身交臂盤在一起戲耍,使你辨不清是誰的胳膊誰的腿,隻看到一組優美的造型,精絕的構思,讓人驚嘆不已。
在太谷,每逢陰歷七月十五,做舅父的都要送外甥一隻“面羊”。這裡還有一段傳說!
從前,南山腳下有一農傢婦女,生下一子,愛苦掌上明珠。這孩子自小任性使氣,不服管教,直到十六歲,還是頑劣異常,無法無天。傢裡人為這事好生著急。
一天,孩子的舅舅來到傢中,與姐姐談起孩子的教育問題。姐姐說:“你外甥一天天長大瞭,可是既不愛幹活,又不愛讀書,全不懂孝敬長輩,這樣下去,可怎麼得瞭!”弟弟說:“你把他交給我吧!”
舅舅是個牧羊人。他給瞭外甥一反鞭子,讓他跟他一塊去放羊。過瞭一段時間,這孩子對放著有瞭些興趣。時值夏令,午後便趕瞭羊在樹蔭下乘涼。一天,孩子抬頭看見大樹叉上住著一窩烏鴉。老往來奔忙,銜來活食一口口喂那幼鴉。他低頭又見羊羔吃奶總是跪著銜住母羊的乳頭。孩子便問他舅舅:“這是怎麼回事?”舅舅意味深長地說:“現在是老烏鴉不辭勞苦喂小烏鴉,等小烏鴉長大瞭,老烏鴉飛不動瞭,小烏鴉也是一口口銜食來喂老烏鴉。小羊跪著吃奶是對母親的孝敬。瞧瞧它們多麼懂事!”外甥聽瞭此話,真有些後悔。父母將自己養大,何等辛苦!父母教育自己是為自己將來有出息。於是,他對舅舅說:“今後一定好好聽媽媽的話,做個有出息的人。”
舅舅見他有悔改之意,便讓他回去,還送給一隻羊。這天正是七月十五日。
從此以後,每年陰歷七月十五,舅舅準給他送一隻羊去,以提醒他好好長進。可是,年年送一隻活羊,也沒這個必要,後來,就改為送“面羊”。面羊是用白面做成的蒸熟的“羊”。
街坊、鄰舍看見這個教育外甥的辦法好,紛紛效仿。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以致成瞭民間的風俗。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