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天”。這句話是說的意思很容易理解,相隔十裡,兩地的生活風氣不同,相隔百裡,習俗不同。您還記得老新泰人怎麼過年嗎?
年三十這一天是非常忙碌的。老新泰人,尤其是農村都會在這一天準備“供養”。可能外地人對這個詞有些陌生。“供養”的意思其實就是供奉神靈、供奉祖先的意思。
在年三十這天,會請傢堂。“傢堂”就是我們的祖先,請傢堂就是請我們的祖先回傢團圓。說到這裡您可能會問瞭,為什麼方言中成為“傢堂”呢?“堂”堂兄弟,用來表示同一祖父的親屬關系,堂代指親屬關系,我在湖南發現當地方言當中稱妻子為“堂客”。中國經過歷代南北融合,北方漢民族主體結構大都南遷,在北方的漢民族逐漸與少數民族通婚,習俗上也有一定的改變。“傢堂”由此分析代指同一傢庭的親屬(包括男女)
請傢堂準備工作
這個工作一般由一傢之主進行,將傢中打掃收拾幹凈利落。將準備好的貢品擺放在傢堂桌子上(八仙桌陪兩把太師椅,左右各一,子午方向上排列,在堂屋舉行,八仙桌頂墻放置,正對門口),貢品盤好的雞(生的)大都放在子午方向,且在八仙桌正前方。
左右放置白磷魚、肘子、方肉、小牛等,註意每排擺放的貢品為單數。八仙桌頂著的北墻面要掛上“軸子”軸子上一般都寫著三代宗親及各代祖先。下方放置如屏風版的“傢堂折子”,傢堂折子上記錄著相隔不是很遠的親屬。若有新近去世的親屬則不可寫在“傢堂折子”上,一般都寫在牌位上。放置於“傢堂折子”兩側。寫牌位時要註意稱謂,誰傢供養就用戶主(男性)對該逝世親屬的稱謂,常用詞匯:考、妣等。”傢堂折子“前放置筷子及酒盅茶碗等器具。兩側可放置花饃饃。
還有要在天井中的堂屋門口放置一小方桌供奉天地神靈,天地的貢品少於傢堂桌子,但是要單數。
此外,一般供養都是由傢中嫡長子進行,供奉自己傢裡的祖先。一般很少出現在自己傢中供養女主人娘傢祖先的情況。小編見過一例,娘傢無子,在該戶女主人傢進行供養,此乃個例。
準備工作做好後,就要請傢堂瞭。怎麼請呢?男主人(必須該傢該姓男性進行)點燃若幹“香”,在傢門口燃放一掛鞭炮。進行悼念“祖宗們都傢來吧”。再將一根木棍放置在大門進門處。隨後將點燃的“香”,先放置在傢堂桌子上的香爐中三根(此處一定是三根)。天地桌子上的香爐中插入一根,祭拜。然後在傢中各個門前放一根。傳統的放置方法是放在各個門前墻上放置一個專用的器具(具體名字記不清瞭,不大)將點燃香放入。
傢中成年男性打紙錢,紙錢是由傢中子女或不供養祖先的弟、侄等送來,加上戶主傢中的紙錢。此舉有利於宗親團結,共同為祖先出資。傳統意義上的打紙錢,是用專門的器具,圓柱形十厘米左右長度,前段雕出銅錢形狀。用另一輔助器具敲打圓柱形木棍,由於壓力的作用在火紙上留下銅錢印記,均勻排列。近年來由於該種器具留存不多,大多用百元大鈔在火紙上印印。
然後將打好的紙錢花開。具體動作為,拿起一摞打好的紙錢,沿著長的一側中軸線附近,對折。然後兩隻手手捏住中間部分,大拇指在上,其餘手指在下。大拇指與其餘手指向相反的方向的平面用力旋轉即可(說明:必須是男性進行打紙,若無成年男性可由婦女頭戴鬥笠進行)
新泰人的除夕夜,每傢每戶都會熬五更,新泰方言中叫法是ao wu jing。 這個的起源是來自那個“年”的傳說,此處不做過多闡述。一傢人吃完團圓飯後,都會熬五更。傳統意義上的五更指的是凌晨3點到5點。現在大多沒有熬的這麼晚的瞭,很多都是發完錢糧之後就休息瞭。
熬五更期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發錢糧。給誰發錢糧呢?給天地供奉的神靈們以及傢中的宅神、灶神、井神等各路過路的神靈。發錢糧之前一定要包水餃,煮好的水餃盛放在小碗或茶碗中,端到傢堂桌子上和天地桌子上。碗中盛放的餃子數一定是單數,且端的碗數一定也是單數。並且準備香菜,整顆洗凈後放置在所供奉的貢品上。並且點燃香插入傢堂桌子與天地桌子的香爐中。這些工作做好之後就可以發錢糧瞭。
將天地桌子上的神靈牌位鄭重取下,將白天打好的紙錢取出若幹點燃,將神靈牌位投入火中。天地桌子上的傢中若有元寶,可放入其中。另外要將天地桌子上的香放入火中,也可放入更多的香。此時口中叨念“謝謝各路神靈們一年的保佑”…..此處大多說些對未來的美好期盼的語言。紙錢燃盡後,燃放一掛鞭炮,發錢糧結束。
此外,若傢附近有龍王廟等廟宇或原來有的。在發錢糧之前傢中老人會攜帶紙錢、香、元寶等到面前祭拜祈福。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