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客傢雨水節氣民俗:撞拜寄 送雨水

客傢雨水節氣民俗:撞拜寄 送雨水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每年公歷2月19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30度位置,為交“雨水”時刻。“雨水”作為節氣有兩重含義,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瞭,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瞭,雨漸多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常見雪花紛飛,而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後,中國北部的日平均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下雪漸少而降雨漸多。可氣候相對溫暖的客傢地區,即使隆冬時節,降雨也並不罕見,下雪卻反而成瞭一件稀罕事。

客傢聚居地區雨水節氣期間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已是桃李花開,草木爭春,進入瞭真正氣候上的春天。贛閩粵客傢源流區以及臺灣、廣西、四川、湖南等客傢地區,繼冬季幹燥之後,又經常遇到春旱,所以往往有“春雨貴如油”之說。期間,正處油菜抽苔開花之際,尤其需要充沛的水分供應。

雨水節氣期間的客傢民俗主要有占稻色、撞拜寄、送雨水。

占稻色

雨水節交雨水時刻是否下雨,往往成為一年是否風調雨順的征兆。

宋代以前,中國農業甚至整個經濟重心一直在中國北部的黃河流域。宋代開始,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南部中國的稻作文化逐漸成為中國農業文明的主體。由宋至元再歷經明清,客傢近千年地傳承著宋代特色的稻作文化習俗,雨水節爆糯谷花“占稻色”便是其中之一。

元代婁元禮《田傢五行》記載瞭當時華南稻作地區“占稻色”的習俗:“雨水節,燒幹鑊,以糯稻爆之,謂之孛羅花,占稻色。”“孛羅”即“孛婁”,南宋范成大《吳郡志》提到:“爆糯谷於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范成大《吳中節物詩》中也有“拈粉團欒意,熬稃腷膊聲”一句,詩人自註雲:“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羅,北人號糯米花。”

自宋代開始,吳、越民間便有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卜谷”的習俗,將糯谷放到鍋中爆炒,以谷米爆白多者為吉。

客傢人雨水節“占稻色”與吳越民間正月十四“卜谷”,具有同樣的民俗意義,甚至是同一事物的兩種形態。正月十四正值雨水節前後,時間上差距不是太遠;爆谷所用材料、爆谷方法幾乎沒有什麼差別。

所謂“占稻色”就是通過爆炒糯谷米花,來占卜是年稻獲的豐歉,即預測稻谷的成色。成色足則意味著高產,成色不足則意味著產量低。而“成色”的好壞,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則是年稻獲的收成越好;而爆出來的米花越少,則意味著是年收成不好,米價將貴。

贛南尋烏客傢還在雨水節前後的正月十六、十七日晚上,以晴、雨來占卜是年早稻的豐歉。諺雲:“雨打殘燈碗,早禾一把桿;雨打上元宵,早禾壓斷腰。”就是說,如果交雨水節時刻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則是年早稻一定豐收在望;如果在正月十六、十七交雨水並且下雨,則那一年的早稻收成一定很低,隻見稻草(禾稈),不見稻穗。

後來爆糯谷占卜收成的習俗,在大多數地方開始漸漸淡化,因此演變成年底爆米花作煎堆餡習俗。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炮谷。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

爆米花即“炮谷”,贛南客傢多稱之為“米炮”,現在已是客傢人過年必備的一種應節食物。這其中“花”與“發”語音相似,有發財的預兆。有些地方的客傢人甚至還用爆米花供奉天官玉帝與土地社官,以祈求天地和美,風調雨順,傢傢戶戶五谷豐登。 123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