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清明節習俗
安徽不同地區清明節的習俗不盡相同。舊時徽州府於清明淘新泉釀酒。貴池縣清明節,婦女制米繭以祭蠶姑,祈禱蠶桑有好收成;涇縣稱清明為插柳節。壽春清明,傢傢插柳,並懸紙錢於墓樹,稱為贐野鬼。
清明節這天,合肥傢傢戶戶習慣在門頭上方懸柳枝、往墳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鄉踏青遊春。清明節懸插柳枝的習俗由來很久,傳說以此可避邪禦災,故有的婦女還習慣在這天將柳葉插於頭上。民諺曰:“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此俗語雖屬無稽之談,但其卻印證瞭插柳俗是旨在避邪禦災。
清明節踏青遊春,多主要是為祭掃祖墳的,俗稱為上墳。上墳活動在清明節前三天後三天均可,但必須在午後。上墳祭祀前,先給墳塚培土、加固、挑高,並在墳頭上加蓋碗狀土塊,共兩塊,小的一頭相對置,放於墳頭上,謂之“墳帽子”。其間壓一紅紙條,謂之“陰聯”。
然後是在墳塚前擺放祭品,通常為酒食及死者生前愛吃的菜肴、果品等。比較考究和富有的傢庭,還以豬、羊、整雞、整魚等物作祭品,但多數以紙紮品代之,真正的雞、魚、肉、蛋等食品,常在祭祀後取回,用以犒賞平日看墳的人和與先祖生前有交好的族人。
祭祀開始時,焚燒“紙錢”、紙紮祭物,鳴放鞭炮,祭者按輩份先後向亡靈磕拜。動情者,常失聲慟哭,悲情難止。南宋詩人高翥《清明日對酒》詩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描寫的就是人們在清明掃墓時的悲涼情景。
清明節的習俗除瞭祭祖、掃墓外,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瞭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傢積極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求鍛煉身體。
蚌埠五河清明廟會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的由來,相傳是為紀念春秋戰國時代晉國人介子推的節日,五河清明廟會則是以祭祀城隍、民間掃墓、祭祖、歌舞、民俗活動、商貿活動為主要內容。體現瞭人們向往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生活安居樂業的美好心願,傳承和發展瞭淮河文化,推動瞭當地民歌及各種淮河地域特色文化活動的繁榮,拓展瞭淮河流域佛教、道教文化及其它民間技藝的生存空間,帶動瞭當地商業經濟的發展。
五河清明廟會是淮河流域規模較大、歷史悠久、人數眾多和充分展現民族精神的廟會。
12
上一篇:青海西寧人的清明節習俗
下一篇:南昌蔣巷黃河燈陣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