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端午節風俗

孝感歷史悠久,縣治所在地澴河鎮(後稱首善鎮、城關鎮)跨阜臨潮,具有豐富的人文文化內涵,諸多端午節習俗代代相傳、習習相因。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說法較多。南朝吳均《續齊諧記》雲:“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即五月五日)投汩羅江死。楚人衰之乃舟楫拯救。端午競渡乃遺俗也。”五月五日端午節遂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屈原立志要使祖國強盛並實現統一。他厲行變革,奮發圖強,遭到排斥,“雖九死其猶未悔。”最後蹈江自盡,以死報國。他這種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受到歷代人民的崇敬,故而五月五日被人們認為是紀念屈原的節日,遂形成瞭“龍舟競渡”等諸多習俗。

南宋莊季裕《雞肋集》說:湖北以五月十五日為大端午節,五月五日小端午節。在大端午節這天澴河鎮要舉行盛大的龍船競渡的文娛體育活動,稱之為“龍船會”。全鎮男女老少扶老攜幼前來觀看。參賽者是來自東、西、南、北街巷以及周邊湖垸水鄉所組成的船隊。以澴河西碼頭附近的龍王廟岸邊為起點,經過澴河北岸的水府廟至南門碼頭為終點。每舟人數相等,穿著紅衣綠褲,由一人鳴鉦擊鼓,其餘人按擊鼓聲劃槳,動作一致,舟行如飛。孝感城區民諺雲:“聽鼓下橈,船兒直飆。”岸上觀眾吶喊助威。到終點,鞭炮齊鳴,響徹澴天。流行於孝感城區民謠《龍船會上看龍船》不僅記述瞭孝感城區龍船會賽船所經過的具體線路,而且更是體現瞭孝感民眾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充滿瞭崇敬之情:

五月盼十五,敲鑼又打鼓,

龍船會上劃龍船,劃過龍宮府。

屈大夫上岸來,龍船接喏(方言您)回故土。

流行於孝感城區《看龍船》民謠,便是龍船會熱鬧場會的生動寫照:

五月端陽劃龍船,人山人海女追男,

哥哥船頭劃頭槳,妹妹心裡像琴彈,

使勁幫腔喊號子,陽傘杵得稀巴爛!

端午節又有源於古代天中節之說。五月五日“日葉正陽,時當仲夏”,這天是麥收季節即將開始之時,安排文娛活動以休整民眾的精力,故又稱為天中節。

古代五月五日天中節有“沐浴”習俗,後來又發展為在端午節這天去江河湖裡遊泳的體育活動。漢魏時已有端午節在錢塘江舉行規模很大的遊戲比賽。唐代人曹贊能在水中“回旋出沒變化多端”(見《中國歷史常識•古代體育》),見可端午節遊泳之俗漢魏之時已有之。古代端午節龍舟競渡及遊泳等文娛體育活動均要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裡舉行,故而又稱為端陽節。

孝感民俗將大端陽節作為全年玩水(指遊泳)之始日。地處河湖之濱的孝感城區百姓,大人小孩大都有玩水之好。是日城區青少年乃至兒童便踴躍來到澴河邊,紛紛跳入河中一顯身手。西門碼頭更是他們競技的水域。流行於孝感城區《老鼓泅》兒歌對兒童們遊泳技藝及情趣作瞭逼真描述:

大端陽,打鼓泅(方言:即遊泳)

一猛子紮到河裡頭,浪裡白條顯身手。

由此可見,端午節龍船競賽及遊泳習俗不僅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在客觀上亦是一種全民健身的文娛體育活動。 123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