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如皋清明節習俗

如皋清明節習俗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如皋人過清明節,主要有吃楊柳攤餅和青蒿團、上墳、踏青和放風箏幾項活動。

楊柳攤餅

清明節早晨吃楊柳攤餅是如皋人特有習俗。柳木號稱“鬼怖木”,吃楊柳攤餅意在消災遠禍。楊柳攤餅的原料非常講究,不能用柳葉,必須是剛爆出的柳葉嫩芽,洗凈後和以小麥粉或蕎麥粉調成糊狀,配以雞蛋、鹽、味精等,用勺子舀上一勺兒面,倒在熱好的鍋內,將鍋慢慢向四周傾斜,使得面在鍋內形成一個大大的圓餅再文火慢慢烘,將餅的一面攤成金黃色後再翻過來攤另外一面,這樣攤餅又好看又好吃。剛攤好的楊柳攤餅黃中點翠,清香撲鼻,入口澀中帶香,滋味獨特,真可謂色、香、味俱佳。

青蒿團

青蒿隻有清明節前後才有,這蒿草說是草,其實比草大,葉子也較闊,有點像菊花葉,葉子碧綠,葉邊有小小的鋸齒,背面還有一層薄薄的白色絨毛。青蒿洗凈燙好切碎,和入米粉,包入芝麻餡或者豆沙餡,上鍋蒸熟,就做成瞭青蒿團。吃起來自然清新。

上墳

“清明祭於墓,冬至祭於傢”,“清明到,兒盡孝”,“有後人,掛清明;無後人,一光墳”,“清明不祭祖,死瞭變豬狗”。這些都說明瞭如皋人重視清明節上墳的習俗。掃墓分新墳和老墳。新墳在清明節前或清明節當天祭掃;老墳不拘日期。掃墓一般程序是掛錢、祭供、叩頭、燒紙。不去除墳墓上的雜草,僅在墳頂上加一個圓形或六角形的“墳園帽子”,並壓上掛柏的飄箋。

踏青

清明時節,春光明媚。如皋城裡人有清明踏青的習俗。男人在田野之中或芳樹之下羅列杯盤,互相勸酬,欣賞春色。女人則效仿鄉下姑娘將薺菜花簪於發髻以祈明目,美其名日“亮眼花”。更多的則是將柳葉聚成花朵佩戴於頭上,或以一束金黃色的菜花配上。有童謠說:“清明不戴菜花,死瞭變老鴉;清明不戴楊柳.死瞭變黃狗。”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如皋人清明習俗之一,流傳已久。古時也把清明節稱為“風箏節”,放風箏是人們消災祛難的手段,不能去拾別人的風箏,以免沾上晦氣;也有人在放風箏時,把所有煩惱寫在紙上,讓它隨風箏飛上藍天,讓一切煩惱隨風而去。如皋民間的風箏制作同樣源遠流長,被稱為“如派風箏”。哨口風箏是如派風箏的一大特色,主要流傳於鄉村。清代嘉慶年間《如皋縣志》記載:如皋風箏從草蟲、魚鳥、車船,以至仙佛仕女,無巧不備。如今放風箏成為瞭一項頗受大眾喜愛的娛樂活動,人們在戶外放風箏大大舒展瞭平日緊張嚴肅的氣氛,調節瞭忙碌的生活節奏。

“清明要吃螺,吃瞭不生疴”,好多人掃墓回傢時總喜歡帶些螺螄。晚上煎食隔年的年糕,據說可以明目,因此名日“亮眼糕”。此外,清明時節,如皋人還喜歡玩蕩秋千、拔河等遊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