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卜隆古歌節
“卜隆”(地方壯語系譯音)是盛大、興盛、深遠的意思,得名於樂業縣一帶的壯族對榕樹的崇拜。“卜隆”古歌是產生於明代、流行於桂西北壯族地區的一種民歌載體,具有400多年歷史。
壯族分為很多支系,而卜隆則是壯族的支系之一,在這個支系已傳承瞭400多年的古歌。卜隆古歌是桂西北部分壯族地區的一種民歌載體,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
據瞭解,樂業縣的壯族卜隆古歌主要流行於樂業縣新化鎮磨裡村、甘田鎮、同樂鎮以及鄰縣的凌雲加尤鎮、玉洪鄉、天峨縣的更新鄉、六排鄉和鳳山縣的更沙鄉、金牙鄉等壯族村寨。其特點是以山歌的形式進行敘述大自然的形成、人類的存在、生活生產勞作過程、談婚論嫁、倫理道德和思想觀念等。
為瞭使這一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更好的傳承,當地通過編撰卜隆古歌書籍、建立傳承基地、舉辦大型活動、文化進校園等形式讓更多人瞭解壯族卜隆、瞭解卜隆古歌。除此之外,當地還形成瞭一種“卜隆古歌要從娃娃抓起”的觀念,通過老一輩人傳唱,使年輕人愛上卜隆古歌。
唱山歌著盛裝,也是卜隆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重大節慶活動,卜隆人都喜歡穿著他們自己制作的土佈衣。尤其在卜隆節這一天,穿上靚麗的卜隆服飾更是必不可少。
藍天白雲,青山綠水,草長鶯飛,竹林叢叢,在這裡新化鎮磨裡村,上演瞭一場熱鬧非凡的首屆卜隆古歌活動。來自周邊凌雲加尤、玉洪,天峨更新、六排和鳳山更沙、金牙以及貴州省的望謨、羅甸等壯族村寨村民穿著不同的壯族服裝擠滿瞭活動現場,人山人海,盛為壯觀。村民們心懷喜悅,有說有笑,急切地等待著活動的開始,親身體會壯族遠古生活的習俗。
幾十臺的壯族卜隆土佈制作機映入人們的眼簾。壯族卜隆土佈制作展現瞭壯族卜隆的聰明和智慧。幾百年來,這一手工技藝一直在卜隆漫長的生產生活中生存,一直保留著原始的工具、原始材料以及原始的制作方法,是目前壯族卜隆保護和傳承得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著最高的生產性制作技藝價值。
最引人矚目就是壯族大迎親活動瞭。大迎親主要是反映壯族卜隆的心理觀念、審美觀點、價值取向以及人際交往的傳統觀念,也反映瞭壯族卜隆對婚姻的重視程度。大迎親習俗一般都不在雷雨季節舉辦裡面包含著禁忌習俗。大迎親習俗不分貧富貴賤,一旦有男婚女嫁要按這一傳統舉行,在大迎親隊伍裡主要由迎親隊和送親隊組成,人數多則1000人,少則200人,在大迎親隊伍裡,人們會看到最靚麗的服飾、英俊的小夥子、漂亮的姑娘們、精美的嫁妝以及喜慶的嗩吶曲融為一體的一道風景線。
壯族卜隆古歌是與生產生活密切相聯系的,特別是男婚女嫁的喜事大場合裡,它是壯族人民溝通感情、慶祝節日的古老歌謠。樂業壯族古歌發展至今,約有400年歷史。先以“說”出現,後發展為唱,並根據一些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及勞動人民的想象力、生產生活過程進行敘述,形成瞭一組特有的民歌。其形象典型、生動、感人,民族特色濃鬱,歷史悠久,形態原生,內涵豐富,具有文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教育學等多方面重要的學術價值,是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樂業壯族古歌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攀巖、獨竹漂、水上拔河等一系列活動也迎來瞭壯族村民們陣陣喝彩,進一步展示壯族村民在生活、勞作中的技能技巧,讓人們嘆為觀止。
改革開放後,隨著人們的生活、觀念發生瞭很大變化,壯族遠古的習俗也發生瞭很大變化,有的習俗已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裡。
上一篇:大寒:一年最後一個節氣
下一篇:泉州元宵節習俗